武漢輕軌一號線:詩意穿越這座城
373塊廣告、117首作品,中英詩歌走進武漢輕軌一號線
詩意穿越這座城
樓廈聳立的城,熙攘喧囂的街,總有一些等待的時候。列車遠遠未到,而你身在站臺,無聊的情緒乘虛而入。此時你偶然抬頭,那珍珠般的詩句,不經意灑落眼簾,感動也悄然攀至心頭。
這樣的場景,并非電影鏡頭,而在武漢輕軌一號線真實地上演。一項名為“公共空間詩歌”的活動,以詩情畫意勾勒著城市公共空間的輪廓,也讓“陽春白雪”融入尋常百姓生活。
——編 者
嘗試
“讓腳步匆匆的人們停下來,享受片刻詩意”
“有圍墻的花園,是我從未去過的地方。它的門,被打開了。”“歲月刪去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只有那些墳墓還保留。”——這樣的文字,并非印在油墨飄香的詩集上,而是停駐在武漢市輕軌一號沿線的廣告牌。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中,不經意的濃郁詩意,讓許多行色匆匆的市民駐足觀賞。
“這是‘公共空間詩歌’主題活動的一部分。”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方方說。從9月26日到12月底的3個月里,武漢輕軌一號線的公共空間內,車廂內、橋墩旁、扶梯邊、過道處,一場中英當代詩人的“佳作秀”正在上演。
“此次征用了全市373塊公益廣告牌,展出了5位英國詩人的17首詩,以及46位湖北詩人的100首作品。”據介紹,這一文化項目的背后,是湖北省作家協會、武漢市委宣傳部、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和武漢地鐵公司的共同助力。而公益廣告牌由8家廣告公司無償提供。有人評價,“詩歌如此大規模地在公共空間現身,在武漢尚屬首次。”
從新銳詩人羅賓·羅伯遜到“英國行為詩人中的女王”弗朗西斯·比爾德,5位英國詩人的詩歌以中英雙語形式出現,詞句的美妙穿越了國籍的界限。《一瓣荷花》、《喊故鄉》……湖北詩人也用自己的浪漫情懷走近市民。
“有人說武漢是一座市民化的城市,我覺得武漢更是一座詩意的城市。”方方希望有一天,武漢人在休閑時、等車時、散步時,甚至在購物時,都有機會慢下腳步,享受片刻的閱讀,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感受瞬間的清新。
觸動
“讀詩的感覺,就像等了很久的列車突然來到”
大智路站,建筑設計師劉小姐正在閱讀羅賓·羅伯遜的《花園幽靈》。“在棚子的角落里我父親正在哭泣,而我幫不了他,因為他早已故去。”她讀著,似乎已經觸摸到詩人的哀傷。在站臺上遇見詩歌,一個武漢的朋友如此描述,“那感覺,就像等了很久的列車突然到來”。
如此效果,讓主辦方深感欣慰。“公益廣告牌面積不大,要是展示其他文學作品,字就會太小看不清楚,只有詩歌的字數和表現方式控制起來比較方便。”方方說。而“藝述英國”的文化交流模式,也給了主辦方不少啟迪。“英國大使館文化處之前曾在別的城市做過類似展出,倫敦地鐵也常年做這類詩歌項目。”
最初,主辦方曾想把詩歌牌設置在長江漢水大橋上,可行人多半乘車過橋、閱讀不便,且大橋上不允許設置廣告。后經過實地考察,最終定下輕軌一號線沿途車站、橋墩等公共空間。
更大的難題,在于如何從海量的詩歌中,遴選出最合適的作品。“英國詩歌作品由英方確定,中文詩作則定位于湖北當代詩人作品”。按照具體流程,先選定詩人,后約稿,再評判是否合適。“除了要考慮詩歌質量,還要看是否適合在公共空間展示、是否老少咸宜。”有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入選的作品可以代表湖北詩歌的最高水平。
讓“陽春白雪”的詩歌走入市井,最大的考驗在于公眾是否買賬。正如方方坦言,目前純文學的刊物很少,老百姓難以接觸到純粹的詩歌。“文學作品是潤物細無聲的,通過這3個月的時間,讓詩歌慢慢進入市民的心間。如果活動過后,一些市民能把一些詩歌背誦下來,那就太好了。”方方說。
感悟
“走出小圈子,老百姓同樣需要陽春白雪”
退休中學語文教師李建,家住在輕軌一號線黃浦路站附近,“現在大街小巷的商業廣告鋪天蓋地,充滿了金錢氣息,讓人心浮氣躁。”而輕軌詩歌的出現,讓他備感驚喜,“讀了,既有美的享受,也能讓人心靜下來。”更多人則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公共空間詩歌”的認同——停下來,讀下去。
這樣的選擇,成功捅破了高雅文化與公共空間的窗戶紙,讓城市規劃者愈加意識到,老百姓同樣需要“陽春白雪”。要實現這種融通,在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教師易棟看來,既需要規劃者具備自覺的文化意識,又與市民人文素質的提升緊密關聯。“高境界的公共文化空間,能傳遞豐富的歷史和人文信息,尤其要避免功利、短視的實用趨向,堅守文化理想與審美品位。”
“高雅藝術不必拘泥于演出地點,”作為英國文化協會中國地區藝術總監,戴維禮則更看重公共文化空間的開放性,“把歌劇、話劇、詩歌等從大劇院、圖書館里‘拉’出來,更容易讓平時不怎么關注這方面藝術的人得到享受。甚至在一些廢舊廠房等地進行‘游擊’式的展覽,也會讓人獲益良多。”
與此同時,“公共詩歌空間”也在不經意間,為高雅文化的普及,提供了一次“四兩撥千斤”的嘗試。“一直以來,詩歌最大軟肋是難以走向大眾,我們曾作過很多的努力,如編寫詩歌刊物、舉辦詩歌朗誦會,但詩歌還只能在小圈子里活動。”湖北著名詩人張執浩的抱怨,隨著自己的詩句灑落輕軌,正在悄然化解。
“一個城市要提高公共空間的文化品格,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體性、多層面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建構。”易棟認為,這對城市規劃者的人文情懷和智慧是一種考驗。
“我愿意把這個活動延續下去,希望今后可以留下永久性的展示牌,讓詩歌長期展示。”對于“公共空間詩歌”的未來,方方滿懷信心。
(編輯:偉偉)
· | 武漢琴臺大劇院堅持藝術惠民 |
· | 武漢38所高中招體藝特長生 |
· | 武漢人藝籌拍《尼爾斯騎鵝歷險記》 |
· | 武漢藏家用61萬元名家字畫換43頁連環畫原稿 |
· | 因版權問題武漢最老照片沒法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