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砸寶不如慢慢賞寶 引導大眾最為重要
時間:2013年03月10日來源:作者:
著名主持人王剛戴上白手套,略帶狡黠地提醒持寶人:“現在退出還來得及,退還是不退?”持寶人凜然大義、不為所動。王剛隨即翻開專家鑒定證書,一系列精彩的表情之后,突然手起錘落,在一陣驚叫與唏噓之中,“去偽存真”的任務便完成了。這一經典橋段在BTV名牌節目《天下收藏》中已經足足上演了6年,而最近該節目卻“砸”出了軒然大波:有專家質疑被砸掉的不全是贗品,而是有不少真品,甚至是文物珍品。王剛“砸錯”了嗎?節目中砸的瓷器究竟是真是假也再度成為收藏界和電視界的熱點話題。
圍繞鑒寶電視節目的側重點問題,近日,馬未都現身南寧參加廣西電視臺“《收藏馬未都》文化傳播力研討會”時對此委婉地表示:“真與假,在文物鑒定中是很重要的,而在公眾收藏領域卻未必。今天很多收藏愛好者收藏的是古文物的仿制品,這不代表他們不懂收藏,他們可能是經濟能力有限,所以看到喜歡又買不起的文物,干脆買了仿品收藏。”
藝術品的真假,到底重不重要?
明事理比知真假重要
圍繞著王剛這檔節目的爭議,人們關注的重心包括所砸藏品究竟是真是假?節目該不該采用“砸寶”如此極端的處理方式?還有人表示所砸的贗品都是事先從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故意買的假貨,然后找來所謂的“持寶人”上臺表演……在很多藏家看來,其實對于觀眾來說,如果能為欣賞而收藏,減少一些投機心理、撿漏心態,也許是更加理性的選擇。
在筆者看來,很多事也像收藏一樣,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真假本身。現在民間收藏的很多是仿品,包括從宋代到清代的仿品,因為真品只有很少的件數,更多的人收藏的是仿品,只要收藏者自己知道那是仿品,也就無所謂砸不砸了。馬未都說過:“真品往往只有一件,也就只能拍賣給一個人,無法平攤給每個人。”
隨著藝術產業的發展,藝術品收藏變為高額利潤的代名詞,其高回報率不斷吸引著大量資金投入藝術市場的洪流之中。但藝術品的“真”與“假”,一直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其實,某些“假”東西也有它的價值。
例如假畫,造假一般分為四種形式:摹、臨、仿、造。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有記載:“古董自來多贗。而吳中尤甚。文人皆借以糊口。”古人不僅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有意識地造假,而且還常常在臨摹前人作品的時候留下許多非功利性的“贗品”,大名鼎鼎的張大千,就曾仿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騙過當時國內不少知名的鑒定家,并在民間流傳了許多趣聞軼事。
反對過分聚焦價格? “鑒寶”不是終極追求
在以經濟標桿作為主流甚至是唯一價值評判標準的這個時代,藝術收藏也更多地被視為投資方式而非情趣與愛好。在這樣的藝術市場環境下,難怪人們會急著“去偽存真”,把假的砸掉,把真的賣掉。一般鑒寶、收藏類電視欄目,觀眾視線過分集中在藏品價格上,有專家稱之為“負能量”。對此,筆者認為對價格的過分強調反而使藝術品喪失了文化價值。要知道,影響藏品價格的因素很多,如果在節目中評定價格,容易對觀眾和收藏者造成誤導。另外,藝術品不同于其他產品,沒有成本概念,所以判斷它的價格可以說在理論上依據不足。
這一點正和廣西衛視最近的藝術品收藏節目不謀而合,這類節目以往更側重于文物鑒定本身,而廣西衛視策劃該節目的初衷更側重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節目中邀請到馬未都談“鑒寶”問題,馬未都表示,類似這樣的節目本身應該承擔起傳播文化“正能量”的責任。
尊重公眾審美 引導大眾興趣
其實,觀眾需要鑒寶這種節目形式,為公眾普及專業性收藏知識,糾正不健康的投機心理。不過,筆者認為,類似鑒寶節目還應該摒棄以浮躁對浮躁的文化暴力,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據報道,王剛對這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砸寶”事件做出回應,稱“遇見贗品還是要砸掉”。這一表示依然引起了外界對贗品一砸了之做法的爭議。有贊成者認為砸寶環節驚險刺激、痛快淋漓,而且收藏當然得是真品,砸掉假的也能使造假販假的人和不幸買到贗品的藏家有所警醒。也有反對者卻認為,即便是贗品也有其歷史和藝術價值。在筆者看來,對公眾收藏應持鼓勵、寬容態度,考慮到不同藝術品愛好者的收藏能力,實際上類似文物品鑒節目應該關注藏家的心理承受能力,適當調整對“寶貝”的評判用詞。有時候很多觀眾多是收藏外行,專家仍需考慮如何以諄諄引導的態度令觀眾不僅增強對贗品的辨別能力,同時還能增加對收藏以及文化的興趣,這一點對于如今的“鑒寶”節目來說至關重要。對比《天下收藏》節目中對贗品進行“審判”的形式,其實對藝術品抱有欣賞和品鑒的態度,勝于輕率地“砸”掉。(云曉)
(編輯:system)
圍繞鑒寶電視節目的側重點問題,近日,馬未都現身南寧參加廣西電視臺“《收藏馬未都》文化傳播力研討會”時對此委婉地表示:“真與假,在文物鑒定中是很重要的,而在公眾收藏領域卻未必。今天很多收藏愛好者收藏的是古文物的仿制品,這不代表他們不懂收藏,他們可能是經濟能力有限,所以看到喜歡又買不起的文物,干脆買了仿品收藏。”
藝術品的真假,到底重不重要?
明事理比知真假重要
圍繞著王剛這檔節目的爭議,人們關注的重心包括所砸藏品究竟是真是假?節目該不該采用“砸寶”如此極端的處理方式?還有人表示所砸的贗品都是事先從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故意買的假貨,然后找來所謂的“持寶人”上臺表演……在很多藏家看來,其實對于觀眾來說,如果能為欣賞而收藏,減少一些投機心理、撿漏心態,也許是更加理性的選擇。
在筆者看來,很多事也像收藏一樣,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真假本身。現在民間收藏的很多是仿品,包括從宋代到清代的仿品,因為真品只有很少的件數,更多的人收藏的是仿品,只要收藏者自己知道那是仿品,也就無所謂砸不砸了。馬未都說過:“真品往往只有一件,也就只能拍賣給一個人,無法平攤給每個人。”
隨著藝術產業的發展,藝術品收藏變為高額利潤的代名詞,其高回報率不斷吸引著大量資金投入藝術市場的洪流之中。但藝術品的“真”與“假”,一直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其實,某些“假”東西也有它的價值。
例如假畫,造假一般分為四種形式:摹、臨、仿、造。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有記載:“古董自來多贗。而吳中尤甚。文人皆借以糊口。”古人不僅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有意識地造假,而且還常常在臨摹前人作品的時候留下許多非功利性的“贗品”,大名鼎鼎的張大千,就曾仿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騙過當時國內不少知名的鑒定家,并在民間流傳了許多趣聞軼事。
反對過分聚焦價格? “鑒寶”不是終極追求
在以經濟標桿作為主流甚至是唯一價值評判標準的這個時代,藝術收藏也更多地被視為投資方式而非情趣與愛好。在這樣的藝術市場環境下,難怪人們會急著“去偽存真”,把假的砸掉,把真的賣掉。一般鑒寶、收藏類電視欄目,觀眾視線過分集中在藏品價格上,有專家稱之為“負能量”。對此,筆者認為對價格的過分強調反而使藝術品喪失了文化價值。要知道,影響藏品價格的因素很多,如果在節目中評定價格,容易對觀眾和收藏者造成誤導。另外,藝術品不同于其他產品,沒有成本概念,所以判斷它的價格可以說在理論上依據不足。
這一點正和廣西衛視最近的藝術品收藏節目不謀而合,這類節目以往更側重于文物鑒定本身,而廣西衛視策劃該節目的初衷更側重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節目中邀請到馬未都談“鑒寶”問題,馬未都表示,類似這樣的節目本身應該承擔起傳播文化“正能量”的責任。
尊重公眾審美 引導大眾興趣
其實,觀眾需要鑒寶這種節目形式,為公眾普及專業性收藏知識,糾正不健康的投機心理。不過,筆者認為,類似鑒寶節目還應該摒棄以浮躁對浮躁的文化暴力,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據報道,王剛對這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砸寶”事件做出回應,稱“遇見贗品還是要砸掉”。這一表示依然引起了外界對贗品一砸了之做法的爭議。有贊成者認為砸寶環節驚險刺激、痛快淋漓,而且收藏當然得是真品,砸掉假的也能使造假販假的人和不幸買到贗品的藏家有所警醒。也有反對者卻認為,即便是贗品也有其歷史和藝術價值。在筆者看來,對公眾收藏應持鼓勵、寬容態度,考慮到不同藝術品愛好者的收藏能力,實際上類似文物品鑒節目應該關注藏家的心理承受能力,適當調整對“寶貝”的評判用詞。有時候很多觀眾多是收藏外行,專家仍需考慮如何以諄諄引導的態度令觀眾不僅增強對贗品的辨別能力,同時還能增加對收藏以及文化的興趣,這一點對于如今的“鑒寶”節目來說至關重要。對比《天下收藏》節目中對贗品進行“審判”的形式,其實對藝術品抱有欣賞和品鑒的態度,勝于輕率地“砸”掉。(云曉)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