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一種對話的語言
德國加裝銀支架杯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拍賣活動熱情高漲,拍賣節目廣受歡迎,英國人對于中國瓷器的鐘愛溢于言表。其實,瓷器對英國人具有持久的誘惑力,過去幾個世紀它們在歐洲熱銷并被廣泛使用,現在則為博物館和私人珍藏。6月2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瓷之韻”瓷器精品展,是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第一次在中國聯袂展出其收藏的中國和歐洲瓷器珍品,彰顯了倫敦這一中國以外收藏和研究中國瓷器的主要中心,在收藏歷史、數量、質量和種類上的無可匹敵。
當中國瓷器出現在歐洲時,吸引歐洲人并使之震驚的是其精致耐用、潔白透亮等特性,而收藏中國瓷器的熱潮則起源于對中國外銷器物的追求。展覽中,廣州十三行外景圖潘趣酒碗就是當時中西方貿易盛況的見證與寫照。從酒碗外壁描繪的圖案可以看到,貨棧沿著城墻和珠江間的狹窄河岸而建,盡管門面不大,但每棟建筑進深有300余米。據了解,17世紀至18世紀,東印度公司的建立,促使歐洲與中國的貿易廣泛開展,產生了很多瓷器訂單,有的瓷器在景德鎮直接燒制裝飾,有的則干脆在景德鎮素燒后再運到廣州彩繪,進行二次焙燒。就這樣,每年數百萬件中國瓷器,包括餐具、酒具、陳設器被運往歐洲,歐洲富有階層購買它們除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外,還用來陳設以美化住宅。
與大量輸入歐洲后成為尋常物件的其他商品不同,最早進入歐洲的中國瓷器都是稀世珍品,它們經常被加裝銀質配件凸顯價值、提高地位,并獲得新的功能,如碗可能被改造成杯子,罐可能被改造成啤酒杯。此次展出的藏品中有一件產自中國江西景德鎮的德國加裝銀支架杯,就是在慕尼黑加裝了支架,杯體上的金飾是將切割的金箔用漆粘合劑粘貼在其表面而成,當時它與其他異域珍品一起出現在歐洲王室和貴族特制的陳列展柜或住所內。正如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長馬丁·羅特所言:“本次展覽將帶領中國觀眾探索一段至今仍然隱秘的歷史——西方世界對中國瓷器的狂熱追求、中國的外銷瓷熱潮以及中國瓷器對歐洲制瓷業的巨大影響。”
據悉,此次展覽精選148件套精美瓷器,從明代早期的外銷瓷,到歐洲在中國定制的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歐洲仿制的瓷器,還包括部分英國收藏家曾經收藏的中國官窯瓷器精品,充分展示了那段廣為人知的瓷器貿易帶來的中歐文化交流與碰撞,體現了中國瓷器從熱銷歐洲到被廣泛使用、從被博物館展陳到被私人爭相收藏這一持久魅力的歷程。“就像這個瓷盤,歐洲人對上面圖案的意義一無所知,但卻很喜愛這些的紋樣,用來裝飾房間或是進餐。”指著展柜中的一件藏品,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格瑞格說:“瓷器是最早出現的全球性商品之一,瓷器的歷史是全球對話的歷史,其對制造技術和日常生活、人文風尚等方面的重大影響是雙向的,我將其比喻為一種對話的語言。”
這種對話在展覽中得以充分呈現,仿歐洲風格的中國瓷器與仿中國風格的歐洲瓷器并置展出,是本次展覽最為吸引人的地方——“歐洲東印度公司大量向中國訂購歐洲風格的瓷器,其中一些是仿制或改造歐洲的原器物。這些瓷器不僅包括仿制歐洲陶瓷器的餐盤、甜點籃等各種餐具,還包括更多用來裝飾餐桌的瓷雕藝術品”;“正如歐洲造型和紋飾的仿制品構成中國貿易瓷的一部分一樣,中國紋飾也傳至歐洲并出現在歐洲瓷器上。更為普遍的是,歐洲人將中國瓷器的造型和紋飾進行改造,并與日本和歐洲的元素混合在一起。”透過展覽介紹,觀眾徜徉其中,可以了解中國外銷瓷器的歷史和精美絕倫的造型藝術,還可以深刻地看到中國外銷瓷器輸往西方的過程和西方人喜歡中國瓷器的過程。“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先民最重要的創造,瓷器在西方世界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認知中,扮演了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對中西方世界而言,中國外銷瓷器無論是在瓷料、工藝、裝飾,還是在瓷器文化方面,使雙方均受到裨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如是說。
[相關鏈接]
7月2日,在“瓷之韻——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瓷器精品展”展廳對面開幕的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為這一展覽提供了實物對照。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瓷甚豐,除部分瓷器展陳于常設陳列“古代中國”外,此次特選出130余件中國古代瓷器精品,分為顏色釉瓷藝術、釉下彩瓷藝術和釉上彩瓷藝術3個部分展出。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瓷器的國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一萬年以前已有陶器生產,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燒制工藝不夠成熟的原始青瓷,根據考古發現,春秋、戰國時期青瓷已具雛形,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到公元二世紀的東漢,已燒制出成熟的青瓷,進入到早期瓷器的生產階段。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造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造型豐富、種類繁多。
唐宋時期,制瓷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唐代形成了以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為代表的兩大瓷窯系統,生產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以及“類銀、類雪”的白瓷。宋代是中國瓷器藝術高度發展的時期,窯場林立,形成以汝、官、哥、定、鈞為代表的五大名窯,其中以“汝窯為魁”;此外還有北方地區的磁州窯、耀州窯,南方地區的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并形成了龐大的窯系,燒制出各具藝術特色的瓷器,取得了空前的藝術成就。
元明清時期,制瓷業更加繁榮昌盛,景德鎮以得天獨厚的制瓷條件,逐漸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紅等品種的燒制成功。明清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的建立,為燒造出種類繁多、造型豐富,釉彩繽紛、紋飾精美的瓷器創造了條件。彩繪瓷藝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彩瓷品種多達數十種,瓷藝薈萃。明代御窯廠生產的瓷器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及斗彩;清康、雍、乾三代尤盛,創燒了琺瑯彩、粉彩等名品,是釉上彩繪瓷和顏色釉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代表了中國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開創了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新紀元。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成果展也于同日亮相,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許多當年準備銷往海外的中國瓷器——通過場景還原、海洋特征展品模擬海底隧道,引導觀眾進入水下考古的場景之中,以福建定海白礁一號、遼寧綏中三道崗、廣東南海一號、西沙華光礁一號等沉船遺址為例的重大發現與發掘,揭示出我國古代海洋交通史、海外貿易史、外銷瓷、造船史、古代城市布局等課題研究成果,并為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海洋文化、國家海洋戰略等研究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
展覽主色調為藍色,聲效以非線制作的水下考古作業聲效為主,集中展示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20余年來在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及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也借此讓社會了解了中國水下考古的歷史、現狀和進一步發展水下考古事業的重要意義。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