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龍年春晚剛剛結束,總導演哈文連夜接受新浪采訪,談及歷時半年的春晚籌備和播出效果。由于今年春晚四平八穩,爭議不多,因此哈文在訪談中更多地回應了舞臺設計等話題。她表示,今年春晚實現了給觀眾帶來“新意”的理念,這種“新”包括沒有廣告、采用圓桌聯歡似的聚會感覺,以及采用更符合電視化呈現的舞臺手段。(1月23日《北京晚報》)
李詠在央視主持人中屬于另類,剛剛聽說李詠主持的很多節目的幕后英雄是他的老婆哈文時,不禁對這對“央視雙職工”多了一些羨慕和佩服。看了龍年春晚之后,更為總導演哈文求“新”、敢“新”、善“新”而嘖嘖叫好。尤其是春晚剛結束就連夜接受新浪采訪,心中不免對哈文油然而生一種敬意。
春晚要創新,這是觀眾的呼聲,但怎么創新,近幾屆春晚導演組煞費苦心,可效果差強人意。倒是哈文任總導演的龍年春晚,的確讓觀眾耳目一新。哈文的“新”,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新”。
一是求“新”。往年春晚,各種硬性、軟性廣告頗多,受到觀眾詬病,而今年的春晚舞臺干凈了不少,全程沒有聽到一句電報詞,也看不到拎著牛奶箱、高檔酒,念叨著某某視頻出場。盡管哈文表示:“這絕不是導演組自己能夠決定的,都依托于臺領導的支持和決定,給觀眾奉獻一場干干凈凈的晚會。”但如果哈文沒有敢于求“新”的理念,要給觀眾奉獻一場干干凈凈的晚會談何容易?這讓央視減少了很大一筆收入呀!正因為求“新”,舞臺美了,節目緊湊了,節目之間銜接更自然了,觀眾感覺更輕松活潑了,“年味”更濃了。
二是敢“新”。在主持人的選擇上,用李思思代替周濤,用畢福劍“這么皺巴的新人”和撒貝寧這么冷峻的人,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趙本山的小品臨陣缺席,終結趙本山在春晚21年的連續記錄,無疑要承擔“亞歷山大”;佟鐵鑫、王宏偉等老歌唱演員演群口相聲,蔡明、黃宏等老小品演員與新人搭檔,肯定要承擔不少風險;春晚結束曲用《天下一家》取代《難忘今宵》,沒有魄力顯然是不敢這么做的……正是哈文敢“新”,才使龍年春晚推陳出新、“新意”盎然。
三是善“新”。本山缺席春晚,這個有分量的時間段如何“補白”,哈文用了《致敬30年》代替,實踐證明是成功的;今年是春晚三十而立,如何讓春晚真正“立”起來,哈文想到了張明敏、費翔、李谷一、楊麗萍等老將,老將們果然老當益壯,威風不減當年;春節是中國人的團圓佳節,“家”是必不可少的——陳坤演唱《好久沒回家》,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宋祖英演唱《叫一聲爸媽》,令人感動,讓人動情;農民歌手朱之文演唱《我要回家》,更是唱出了千萬游子、打工仔的共同心聲……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是央視春晚的唯一出路。唯有創新,春晚才能常演常新;唯有創新,春晚才能永葆生機活力。如何創新,哈文帶了好頭,做了榜樣,盡管還存在諸多問題,但只要春晚追求創新、崇尚創新、敢于并善于創新,春晚就會大有希望,要過“六十甲子”肯定沒問題。正因如此,觀眾也對央視春晚充滿了期盼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