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所藏真跡盡捐國家
談起張伯駒,相比嚴肅的集收藏鑒賞、書畫、詩詞、戲曲藝術研究、金融于一身的文化大家稱號,他的“民國四公子”之一的身份更為公眾所熟知。民國、公子之類,總令人聯想起如今“富二代”玩物喪志的群體而更有遐想空間,但此“公子”不僅在鑒藏、詩詞、書畫和戲曲理論方面獨領風騷,更對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承作出了極大貢獻。近日,由民革中央、民盟中央、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國收藏家協會、中華書局、吉林省博物院、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等發起的紀念張伯駒誕辰115周年首屆張伯駒論壇上,專家學者談及他傾盡千金收藏《平復帖》《張好好詩》《游春圖》《道服贊》等重要國寶又無償捐獻給國家的事跡,更令人感佩。
1927年,生父為眾議員、養父為鹽務總辦的張伯駒29歲,在那年他第一次收藏墨寶——康熙御筆“從碧山房”橫幅,從此收藏之癡一發不可收拾。“伯駒喜愛書畫,不惜變賣家產,以巨資收藏名貴真跡。他惟恐祖國歷代的古文物被商人盜賣于國外,讓我們的后代再到外國去學習國粹。如有關李白和杜甫的墨跡,都是由我出去借款收購。有人說他是個敗家子,反對他這樣做,而我就不惜一切來支持他。”張伯駒的夫人潘素生前如是說。
“1936年,父親從一位朋友那里得知,唐代畫家韓幹的《照夜白圖》被上海的古董商人買去,很可能將轉手海外。父親心急如焚,曾寫信給當時北平的負責人,希望留住《照夜白圖》,然而它最終流向了英國。由此父親又擔心起《平復帖》來,上世紀30年代初湖北賑災書畫展覽會上,他曾見過這件我國傳世最早的墨寶,相當長時間里被溥心畬先生收藏。其間,父親多次派人轉告溥先生,千萬不要讓《平復帖》再流往國外,如若轉讓,自己愿意收購。但當時要價太高,父親只好與其商議自己提前報到為第一預買人。1937年底,溥先生的母親去世急需用錢,《平復帖》終以4萬元讓出,成了父親的藏品。”張伯駒之女張傳彩說。
1941年,張伯駒剛出巷口,即被一幫強盜綁去,索價300萬元,不然“撕票”。不久,土匪告知張伯駒連日絕食,已昏迷不醒,但求潘素一見。“岳父將生命置之度外,卻悄悄關照岳母,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所藏古代書畫贖身。”張伯駒的女婿樓宇棟說。張伯駒這一近乎瘋狂的舉動,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結束,僵持了近8個月,土匪見敲詐無望,自動將贖身價降到了40萬元,經過潘素多方借貸,總算贖出了張伯駒。
張伯駒對《平復帖》愛若珍寶,1941年秋,他攜全家入秦,一路中為避免沿途檢查,將《平復帖》縫入衣被,雖經亂離跋涉,未嘗去身,可見用心之苦。
1946年,張伯駒從馬霽川手中購得1924年溥儀出宮時攜走的《游春圖》,更是經歷了種種曲折和艱險。“他開口竟要800兩黃金,顯然是在訛詐。父親雖稱得上家財萬貫,但購買名作太多,手中哪有這個數額的黃金,但又不能坐視奸商將國寶盜賣到國外,于是父親將情況報告給故宮博物院院長馬叔平,陳述此卷應收歸故宮,并建議院方致函古玩商會,不準此卷出境。但事隔不幾日,函告:故宮博物院因經費不足,無力收購。無奈,父親來到和平門外的琉璃廠,走進榮寶齋、一得閣、德古齋、慶云堂……每到一處便說:有一幅《游春圖》,此卷有關中華民族的歷史,萬萬不能出境。如果有誰為了多賺金子,把它轉手洋人,誰就是民族敗類、千古罪人。馬霽川見《游春圖》一事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他再轉手洋人亦很困難,于是同意降價讓于父親,以220兩黃金出售。”張傳彩回憶,為了籌措220兩黃金,張伯駒想到變賣自己的房子——李蓮英舊墅。不料,馬霽川又借口金子成色不好,追加20兩,萬般無奈,張伯駒讓潘素把首飾賣了,終于保住了《游春圖》。
一個月后,南京總統府秘書長張群打聽《游春圖》下落,并愿以500兩黃金入藏,被復函:張伯駒旨在收藏,貴賤不賣,恕君海涵。
此外,張伯駒還收藏過李白《上陽臺帖》、杜牧《張好好詩》卷、范仲淹《道服贊》卷、蔡襄自書詩冊、黃庭堅《諸上座帖》、趙孟頫《千字文》等。他還歷時13年,幫助故宮完成了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的收購。
“我一生所藏真跡,今日盡數捐獻國家。”1956年7月,張伯駒說了一句在他看來極其普通的話,將《平復帖》《張好好詩》《道服贊》等8件珍貴法書捐獻國家;而《游春圖》早在1952年就無償捐獻給了國家;1965年,他又將自己所剩的書畫收藏30多件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院。
張伯駒在收藏上有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瀟灑,而在生活上卻并非一擲千金的公子哥。1982年初,黃永玉于北京西郊邂逅張伯駒,“某日余攜妻兒赴西郊莫斯科餐廳小作牙祭,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寞,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面包四片,果醬小碟,黃油二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取出小毛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和黃油的四片面包細心裹就,提小包從人流中緩緩隱去。老人手中面包即為夫人(潘素)帶回。情深若是,發人哀思”。
黃永玉贊頌“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雖然能喝此蹩腳紅菜湯,真大忍人也!”余叔巖、周汝昌等人都說,張伯駒和明代張岱相似——一樣的名門,一樣的才情,一樣的自負,更重要的,或許就如戲曲研究學者章詒和說的:“同樣是在物質與精神的享受中,充滿對文化的追求,并留下許多東西給未來。”
(編輯:竹子)
· | 文化界紀念張伯駒誕辰115周年 |
· | 故宮舉辦張伯駒潘素夫婦書畫展 |
· | 紀念張伯駒演唱會 名家、票友共續梨園佳話 |
· | 張伯駒潘素伉儷書畫展亮相故宮神武門展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