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靜態詞作功力運用于動態影像
近年來,娛樂圈中盛行跨界轉行,演而優則唱,唱而優則演,演而優則導,導而優兼演等。近期上映的一部愛情文藝片《聽見下雨的聲音》讓這饒舌的跨界轉行詞匯中又添加了一個新詞——寫而優則導。
《聽見下雨的聲音》由有著華語樂壇金牌作詞人、“詞圣”的美譽,且是亞洲流行天王周杰倫的御用作詞人方文山執導,影片最大的看點并不在于故事情節,而是導演將他最擅長的靜態的詞作功力運用于電影這樣一種動態的影像之中所產生的魅力。
在影片中,如果要找一個關鍵詞的話,“雨”肯定名列第一。從片名到人名,再到場景,“雨”一直貫穿其中,著實讓觀眾暢快淋漓地看了一場場各種各樣的“雨”。“雨”,其實是方文山一直以來最擅長描述的一種意象,也是他最常用的一個詞。環顧他的諸多詞作,你會發現雨一直出現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之中,從“心里的雨傾盆而下,卻始終淋不到她”(《心雨》)到“車窗雨刷來不及擦,你轉身的背影像幅畫;雨聲喧嘩你的表達,我只聽見風沙”(《你想聽的話》);從“雨/輕輕彈/朱紅色的窗,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菊花臺》)到“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青花瓷》)等,雨在歌詞中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實上,雨一直以來都是他作為情感宣泄背景的藝術意象,他的詞作中的“雨”往往伴隨著一個溫柔卻命運坎坷的女子。只要這兩者出現,往往就是一場失戀的開始,或是一個悲劇的終結。雨有時是背景,有時是高潮,在方文山的作品中,雨的背后隱藏著千絲萬縷的隱形話語。
方文山將自己所有雨的意象都用在了影片之中。片中的女主角就是一個帶著“雨”字的女大學生——雨婕,容貌美麗,性格溫婉。她17歲時發生車禍,耳骨受傷造成聽覺喪失,自我保護意識濃重,不愿讓別人發現自己失聰,而是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一般人對待。她不主動跟陌生人說話,外出走路時會戴著耳機,借此回避不必要的攀談。她對情感的表達不直接,對他人的反應十分敏感。她就像方文山諸多詞作中那個溫柔善良的女生,在影片中就像春日暖陽下的綿綿細雨,輕柔地滋潤著兩個男主人公萌動的青春——雨婕在阿倫與周以樂的心中,就是那絲絲細雨,潤物無聲,草色遙看近卻無。
在影片中,導演讓真實的雨以各種形態出現,有時作為快樂的場景——當阿倫與雨婕第一次相遇時,同在屋檐下,大家各自介紹,有說有笑,大雨就像一曲友誼的歌曲;有時也將雨作為浪漫的背景——阿倫與雨婕撐著白色雨傘行走,傘隔開了淅淅瀝瀝的雨點,雨婕微抿抿嘴角,當他們目光相視時,這一個小小的空間便成為一個溫馨浪漫的場景,細雨瞬間便成了愛情的連接;有時還將雨化成一種不祥的預兆——在一個大雨磅礴的午后,雨婕遭遇了突如其來的嚴重車禍,周以樂救起了她,影片中的暴雨便是情感的宣泄,悲劇的預示,以及劇情的轉折。在著重敘述雨的各種性格與場面的同時,細膩的詞人導演也渲染了雨后的場景。在雨后山水一色、霧氣氤氳的河邊,雨婕穿著白色襯衫,享受著清新的空氣,雨便立刻化身為一種蕩滌污垢的圣水,它沖去了世俗,洗去了不潔,留下的是清雅與清新。在導演的眼中,雨婕何嘗不就是這樣一個女子?這是一種隱性的表達。
“雨”在影片中,既有實景,亦有虛景,導演更多地將虛實融會于一體。導演既用它來表現景,塑造讓觀眾美得心跳的畫面,甚至有人說《聽見下雨的聲音》的畫面美到當任意一個鏡頭暫停后,都可以作為一箋明信片收藏;但更多的是表現情,一次次不同的雨,表達的是不同的情感,正是這一場場的雨,串聯起整部影片。這部影片是一部成長電影,阿倫剛開始是個有些吊兒郎當的樂手,在經歷多次“雨”的洗禮后,最后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男人。雨,在方文山的眼里,的確有太多無法用言語解讀的意味,他藝術化地將之融入影片之中,用得很瀟灑,手法也很獨到,瀟灑得正如片頭書法家董陽孜題寫的片名一樣,飄逸的不僅是文字,還是錯落有致的視覺風景。
“雨”的意象,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老的詩作題材,杜甫、韓愈、蘇東坡均有關于雨的佳作,而流傳最廣的卻是中國民間《竹枝詞》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情)。”這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常用句式,就是中國式詩性智慧的一句雙關、一言多義,一句話足以將你區分在內或外的語境中。在中國式的語境中,幻化萬千的雨既可以是雨的真實表達,更常是包羅萬象的大美,這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和智慧。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