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長道短論文學
長篇小說年
年初有媒體預言,受莫言獲獎影響,不少作家將推出長篇小說新作,2013年會成為“長篇小說年”。的確,這一年《繁花》《帶燈》《日夜書》《第七天》《黃雀記》《認罪書》《CBD風流志》……一部部名家力作、新人新作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口味的讀者都不難找到喜歡的作品。
2013年引發爭議最多的小說當推余華的《第七天》,新聞串燒式的寫法讓許多喜愛余華的讀者失望,也讓另外一些人看得熱血沸騰、潸然淚下。由此還引發了評論界關于小說如何言說現實的種種爭論。也有評論家指出,《第七天》是一部足以代表余華全部寫作風格的作品。對于這部作品評價的兩極化成為一個有趣的現象。
2013年,賈平凹、閻連科這兩位高產作家都有新作問世?!稁簟芬栽鷮嵉膶憣嵤址▽⒛抗饩劢怪袊r村最基層政府,《炸裂志》以荒誕、夸張的筆法講述一個百人鄉村走向超級大都市的變遷,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文學之思。韓少功自從2002年出版長篇小說《暗示》后,少有新作問世,今年他的《日夜書》出版后立刻受到關注,回望知青歲月,反思當下生活,同代人閱讀,想必會有更多共鳴。金宇澄的《繁花》成為上半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中一匹黑馬,上海方言的融入與話本小說的味道,令人眼前一亮。今年,還有一部奇特的作品值得一說,那就是八十多歲高齡的黃永玉先生的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這位多才多藝的老人旺盛的創作力令人感嘆。
2013年可以說是長篇小說年,但長篇小說年絕非2013專有。事實上,近年長篇小說一直是文學創作最為活躍的領域,每年都有上千部長篇小說新作問世,其中不乏名家名作。2009年同樣被認為是長篇小說豐收年,這一年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蘇童的《河岸》、莫言的《蛙》廣受好評。但是長篇小說作為時間釀出的美酒,功夫不到,味道不醇;作家創作,有自己的節奏,如果僅僅是要搭莫言熱的順風車,只會加劇長篇小說創作的浮躁氣,而不可能有優秀作品問世。
另外新世紀的中國文壇,除了“80后”作家崛起、網絡文學方興未艾,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持續發力,成為當今文壇的絕對中堅,以莫言獲獎為標志,他們不斷改寫中國文學的版圖,提升小說創作的標高。
網絡文學群雄逐鹿
網絡文學方面,以下幾方面引起了業內專家的關注:一是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網絡巨頭進場,PK盛大,行業面臨重新洗牌。二是網絡作家協會(如北京文聯已成立網絡文學創作委員會)、網絡文學院等籌建,新的文藝政策正在全面布局。三是從起點創業團隊出走到創世,再到騰訊文學高調亮相;再到盛大調配,候小強12月辭職……各個網絡文學內部機制與體制在進行結構性的調整。業內將這種變化看做未來發展的新蓄勢。四是從網絡大學到盛大小說專業成立,從小米手機到騰訊全文學布局,網文已經從網文自身的“跨界”全版權或全產業鏈的布局,變成了整個社會對網文生態政治與商業環境的重構與重塑?!斑@一點尤其關鍵?!敝袊嗄瓿霭嫔绺本帉?、網文評論家莊庸如是說。
年終回顧,創世中文網的成立可以作為觀察網絡文學的一個切入點。2012年5月底,騰訊成立創世中文網,編輯和運營團隊在起點原骨干力量的基礎上打造。依托于騰訊平臺優勢,基于團隊經驗和影響力,創世中文網一上線即被看成網絡文學強勢崛起的新銳力量和行業格局的變革者。為網羅網絡寫手、豐富網站內容,創世中文網致力于業內最新作者福利制度的落實,上線3個月吸引了200多位網絡“大神”加盟,每日更新作品多達4000部,庫內作品總數超過3萬部。除了爭取網絡“大神”,創世中文網表現出明顯的扶持廣大中低層作者的努力,并提出要把“十萬年薪的作家十萬名”的構想從夢想變成現實。除了發掘自身優勢,創世中文網還與一些網站強強聯合。年底,創世中文網與中文在線旗下的17K小說網全面合作。17K小說網是網絡文學大學的首批共建單位之一,網絡文學大學于今年10月由中文在線發起成立,作家莫言擔任名譽校長。
對于以創世中文網為代表的新的網絡文學力量的加入對整個網絡文學格局的影響,莊庸表示,與其說創世的誕生,制造了網絡文學格局重新洗牌的局面,不如說網絡文學經過十多年一波三折的發展,出現了新一輪重新洗牌的內在需求和發展趨勢。起點和創世之爭,不過是這種“大趨勢”中的一個小導火線。十年來,人們始終把網絡文學局限于起點、晉江、紅袖等“網絡小說”或“商業化的網絡類型小說”來理解,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有代表性的網絡文學“文體”變革:比如從各大BBS“貼子體”到新浪“微博體”再到騰訊“微信體”的變革,這是言語即生產力、新公共話語空間和新輿論場的主陣地。又比如以天涯“青梅煮史”草根說史、說文化潮流,到以豆瓣“小文青”閱讀、表達、分享一體化,再到博客或小眾圈中的“精英思想、知識與文學文本”……文學在互聯網中探索和實驗著一種“新文學”的形態和內涵。創世中文網加入競爭,雖然在當下網文格局中成為“最大的攪局者”,但在促進產業鏈升級、整個網絡文學格局全面洗牌、重建新游戲規則和網文新秩序中,創世中文網的力量頂多是博弈、交鋒中的“一極”。
青年作家的聚會
“青年作家們,前面有燈光,路上有泥水,但是四面八方都有關切的目光,整個民族同你們一起前進……”這是1986年巴金在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青創會)上的祝辭,鐵凝作為其中一員有幸在現場聆聽。2013年的青創會上,鐵凝又將這些話深情寄語青年作家,她說,巴金的溫暖囑托一直伴隨著她。
新中國成立后,分別在1956年、1965年、1986年、1991年、2001年、2007年舉行過六次青創會,今年是第七次。青創會已成為幾代作家經歷中彌足珍貴的記憶。
一代有一代的文學。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問題。顧城、舒婷那一代作家是被“追逐”的作者,如何吸引讀者很難成為他們寫作中關注的焦點。但是對于參加2013年青創會的青年作家而言,如何吸引讀者開始成為文學創作的最大問題。正如有的青創會代表所言,面對影視作品的狂轟濫炸,網絡信息的魚龍混雜,狂歡化、碎片化、娛樂化的閱讀傾向,寫作者如何在保持自身清醒的狀態下面對現實、面對時代,創作出對讀者既有吸引力,又有提升力的好作品,是每一個年輕的寫作者新的使命。
門羅獲獎與短篇之思
10月10日,82歲的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摘得諾貝爾文學大獎。作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加拿大作家,門羅的另外兩個身份更具普遍意義:女性作家與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歷史上共有13位女性獲得諾獎,女性獲獎的比例約為11.6%。但是新世紀以來的諾獎得主中有4位女性,比例大為提高,約占28.6%。從中不難看出女性作家影響力的上升。莫言獲獎之后,很多人都在猜測下一位有可能獲諾獎的中國作家會是誰。中國的女作家們是否更值得期待呢?
門羅獲獎,出版市場上一向不被看好的短篇小說終于有了一席之地。門羅擅長寫作短篇小說,特別是篇幅稍長接近中篇的作品。一篇四五十頁的短篇,讓別的作家寫來,也許能鋪陳成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門羅則用濃縮的筆觸去探究人類靈魂上的深度與靈敏性。門羅的創作經驗,對中國作家都具有借鑒意義。目前的文學市場上,有效益或號召力的主要是長篇小說,像今年幾家出版社搶著出版門羅短篇小說的現象,也只有在她獲獎的情況下才出現。以往的情形則是,同樣一個作家,長篇小說能發行很好,中短篇小說卻沒有出版社敢冒險出版。許多著名作家也面臨同樣問題。但是,“反者道之動”,當眾多網絡作者一入手就開始寫幾十萬、上百萬字的長篇,當讀者面對一堆冗長的“大部頭”無所適從時,人們或許也想換換口味,看看更加凝練的故事、品品更加精粹的語言。看看火熱的電影,帶著投資成本與時長限制的鐐銬翩翩起舞,似乎跳的還不錯,限制有時反而成了優勢。
翻譯界集體維權捉“李鬼”
翻譯家維權不是一個新現象,但今年百位翻譯家聯名討伐翻譯剽竊歪風,規模之大,以前少見。
事件起因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譯者之一馬愛農7月底向法院起訴中國婦女出版社及署名周黎的譯者,抄襲出版她的譯作《綠山墻的安妮》,同時起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外國少年兒童譯叢”,采用傍馬愛農之名的手法,署名“馬愛儂編譯”,盜用他人署名,誤導讀者。
這起侵權案曝光后,引起譯界眾聲譴責。在《譯林》雜志及譯林出版社首任主編、社長李景端的倡議下,100位翻譯家聯名通過《中華讀書報》聲援馬愛農的維權之舉,討伐抄襲剽竊歪風。
翻譯亂象是多年來出版界的一個頑疾。最近兩次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獎翻譯獎評獎,第四屆未評滿五個名額,第五屆直接空缺,當時即有專家指出,“空缺的不是翻譯獎,是對劣質翻譯的問責”!譯界剽竊成風,“李鬼”肆虐,低水平粗制濫造作品充斥市場。這種惡劣行為的第一受害者是翻譯家,對讀者也造成巨大戕害。時至今日,這種狀況并未有多大改善。
翻譯維權,很多譯者有心無力。即使打了官司,賠償一般也非常有限。12月17日,法院就馬愛農一案作出判決,但結果證明了翻譯家的維權道路依然艱辛。馬愛農的代理律師認為,三萬元的賠償數額太少,對原告不公平,并且侵權成本太低,類似的判決會對社會公眾起誤導作用,社會效果也不好。他認為新修訂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征求意見稿新大幅提高文字作品使用報酬標準,在這種背景下,應當盡量提高賠償標準,以減少類似的侵權行為發生。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