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真味,取真經”中央音樂學院首屆彈撥音樂節
“品真味,取真經”
——中央音樂學院首屆彈撥音樂節觀察
在世界音樂的多元體系中,彈撥音樂堪稱“中國特色”,而且相對于中國民樂中的弓弦樂器、吹管樂器等,彈撥樂器其實是一個更加龐大的族群。不久前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首屆彈撥音樂節上,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港澳臺地區的彈撥音樂代表人物、表演者、研究者濟濟一堂,舉行了多場不同風貌的講座音樂會,藝術展示與學術交流并重,含金量高,也系統地梳理并提出了當代(豎彈類)彈撥樂器的歷史發展與所遇問題,是幾十年來難得的一次行業內的大聚會。在記者看來,首屆彈撥音樂節更具價值的還在于其敞開大門迎接八面來風的辦節宗旨,畢竟對于民樂來講“小圈子化”已成規多年,尤其是長期以來的“學院派”教學系統中,能夠請來一些“世外高人”指點迷津,令圈里人心服口服、得到“真經”的同時,也令慕名而來的圈外愛好者們得以一覽“大腕”風采,這無疑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要知道在“學院派”系統中,中央音樂學院設立的彈撥類專業就有琵琶、古箏、揚琴、三弦、阮、古琴、柳琴、箜篌八種,并分為第一、第二兩個教研室。而此次參與承辦的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教研一室設琵琶、三弦、阮、柳琴四個專業,其共同特點是“豎彈”類樂器。
“民樂的品格一直在提升,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把一個純民間的藝術帶進了大雅之堂,并進入了‘學院派’的教學體系中,與世界通行的音樂教育接軌,而且已卓有成就。一方面,我們是希望用‘辦節’的方式能夠真正展示這么多年來積累的一些成就,也就是亮亮‘家底兒’;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讓這些只是埋首練琴的‘彈撥人’或者一些愛好者們,懂得這些他們朝夕相伴的樂器的語言和真味,這有時確實需要‘高人’來點撥的;還有一點,現在學民樂的人很難再見到來自民間的老藝人了,甚至現在的教學過程中‘采風’這項都很少有人去做了,那么民樂該去哪里汲取生命的營養?這也是我們一直所擔憂的”。首屆彈撥音樂節的項目總監、著名琵琶演奏家章紅艷說到“辦節”的出發點時如此強調這幾個方面。的確,從這屆音樂節最終的整體呈現來講,確實超出了期待,10場講座音樂會、兩場教師獨奏音樂會和最后壓軸的由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彈撥聲部、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彈撥樂團和中央音樂學院彈撥樂團聯合演出的閉幕式音樂會,生動、全面且深入地體現了彈撥音樂的當代風采。
講座音樂會部分,福建安海雅頌南音社帶來的南音彈撥,新疆地區彈撥樂之彈布爾與都它爾以及天津市曲藝團的北方曲藝三弦集萃及名家示范表演這三場均以團隊形式向大家介紹和展示各地民間彈撥樂器發展背景和樂器特性。彈撥樂領域代表人物和作曲家、演奏家,如:在柳琴領域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王惠然、王紅藝父女所做的《柳琴藝術的創新、發展與魅力》講座;琵琶大家王范地帶來《琵琶傳統樂曲韻味之我見》的講座,體現出老一輩演奏家對音樂語言獨特韻味的掌握;樂器制作大師、已八十多歲高齡的滿瑞興老人講述他的“漫漫制琴路”和如何賦予一件樂器以生命的心得;有著家傳背景和傳奇經歷、現居臺灣的琵琶演奏家湯良興談“琵琶音樂中戲曲音樂、民間音樂、古琴音樂的融合與運用”;還有近年來有多部琵琶曲等民樂力作的香港著名作曲家羅永暉傳授“從藝術體驗到生命體悟”的創作心經……
音樂節期間的兩場主題鮮明的音樂會也特別值得一提,在當代作品音樂會上,蘭維薇、吳瓊、趙潔、江洋、齊潔、張柳萌、邸琳演繹出《云南回憶》《昭陵六駿》《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琵琶辭》等當代彈撥樂藝術與技術交匯融合的多元形態,同時這些新生代演奏家們也一展中央音樂學院一以貫之的學術傳承。隨后,由章紅艷、張強、郝貽凡、李暉、樊薇、徐陽、崔軍淼等一批活躍于當今音樂舞臺的民樂領軍人奉獻上一臺包括《龍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雨后庭院》《塞上曲》等民樂名曲的底蘊深厚的傳統作品音樂會。幾場實為難得的音樂會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賞,而組委會也特別開辟第二現場,進行視頻同步直播,這在中央音樂學院“辦節”歷史上也可謂頭一遭。
首屆彈撥音樂節的成功舉行也使得組委會更充滿自信,據悉,下一屆彈撥音樂節將圍繞古箏、古琴、揚琴、箜篌等為主要樂器進行,相信這是一個起點,更是一次嶄新的出發!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