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職業】樂清工藝雕塑之木雕、石雕、牙雕
心語
高原美
“木雕、石雕、牙雕”——在中國工藝美術之鄉浙江樂清眾多門類中,它們作為架上工藝雕塑以雕刻見長,又稱“特種工藝”,共同特點不外乎因材施藝,立足圓雕,本著匠心,獨立制作,憑借材質美、手工美、造型美出彩。
就作品成型與創作觀之,木雕以黃楊木之黃色,石雕以葉蠟石之多彩,牙雕以象牙之白色,三者色相迥異,質感和硬度不同,制作方法和工具有別,雕刻手法和形式不一,呈現它們各自面貌,只是在推崇欣賞功能上保持一致,謀求作品看點和亮點,無論是表現人物、動物、靜物或山水花鳥等題材皆如此而引人矚目。
至于如何讓作品不失看點,則不容每一位作者忽視。其要求結合自身擅長,面對不同形態材料,從構思立意出發,推敲“雕什么和怎么雕為好”,最終得以不失看點和亮點,皆須深入其中用心對待。所謂“創作”,不同于做批量產品,講究一件是一件非千篇一律,作品題材可以重復,內容和形式務必與時俱新,不失獨立性,具新意可供品味,包括技法運用不一般也值得稱道,不是單靠雕出來像個什么取勝。
然而,真正做到這個份上以示不同凡響,這對不論高手與否的所有作者都是挑戰,誰都明白推出一件好作品并非易舉。諸如“木雕、石雕、牙雕”等,我曾一一涉及,自14歲始與黃楊木雕打交道,后進廠學牙雕,再雕石雕,迄今從事木雕和石雕創作,似乎應付雕刻成型不成問題,倘想使作品擁有創意則深感另當別論。
——創作需講創意,而其往往有勞心志。作《高原美》選用整段大葉黃楊木,體量比小葉黃楊木大,宜做氣勢較大的單體人物,構思使之伴隨中國夢起舞,以外在形象體現內涵,歷經權衡,自覺表現藏族女性形象最為理想,一是她們能歌善舞,在美麗神秘和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上奮起,其形象超凡脫俗;二是偉大的中國夢想屬于全體中華兒女,通過藏族女性形象向天歌舞姿,足可見證當今神州大地處處灑滿陽光。如何讓“她”盡情舞動起來,確保不失豪放和別具雕塑感,可達形同紀念碑之壯觀,作為我對此作的追求,而能否把握效果最需費思量。旨在出新是多方面的,包括在雕刻上不流于程式,也需打定主意把握刀法跟進審時度勢,驅使不拘一格有助塑造人物形象同樣值得一試。
石雕之作《心語》,確立主人翁形象為現代少女,采用通體潔白、光滑如玉的葉蠟石量身定做,其相由心生來自對石料的定奪,視之“全白”為俏色,突出利用一色無瑕、白凈可人的美感來表現“美女”,成型規劃就整塊石料打造,定位與其它石雕美女不同,以人物與自然界生靈為背景,通過心靈語言與肢體表達,體現人與自然密切交融與和諧之主題,使之具有浪漫主義抒情意味,期許給人帶來更多美好解讀,這是此作不離創新構思的創意。在立體構成的造型上,為使人物顯露優美姿態,關鍵是要把人物形體結構比例拿捏精準,讓線條概括富有彈性可見流暢的曲線美,尤其手臂手形需刻畫舒服得體,盡量拋棄概念化,這一點必須思想明確,我自從到中國美院進修雕塑后對此更為在意。此作,系結合工藝雕塑探索石雕新美女的實驗,目的也在于與眾不同顯見看點。
以上作品,同為表現當代女性,它們材質與大小不同,內容與形式不同,形象與表現手法也不同,特別是成型與創作的關注點不同,相比過去我所作石雕《白蛇傳》、象牙雕《藕斷絲連》、黃楊木雕《牛郎織女》和《屈原》等傳統題材作品,更強調自身感受貼近時代的脈搏,同時不受舊有套路影響而見挑戰性,讓原創立足諸多不同彰顯個性,追求作品成型與創作不失看點和亮點,和眾多作者一樣與時俱進,皆視創作為挑戰。
近年所創木雕《颯爽英姿》《高原美》與石雕《心語》等,只能說是運用傳統工藝開拓當代人物新題材開了個頭,盡管它們分別獲省級以上工藝大展金獎,其實有待學習和提高創作水平的地方還很多,絕不能說盡善盡美,還需探索。
木雕、石雕、牙雕技藝亟待振興,希望與各界朋友加強交流和探討,以利促進作品創作更藝術和更有品位,從而能被大家喜愛,對我們從事傳統工藝和其技藝被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來說,“旁觀者清”是動力。
(編輯:紅河)
· | 雕塑:從1994到2012 |
· | 當代雕塑:重在“栽樹” |
· | 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亮相北京 |
· | 中央電視臺雕塑大賽放飛中國夢 |
· | 中央電視臺雕塑大賽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