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豐農民畫 畫出好生活
黃牛息耕圖 李俊敏
12月21日至24日,由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主辦的中國·東豐農民畫晉京匯報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23日,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長王林旭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原主任李德洙給“中國農民畫東豐基地”授牌,授牌儀式由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欄目制片人畢銘鑫主持,吉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趙家治,吉林省長春市政協主席崔杰,遼源市委副書記、市長金育輝,中共東豐縣委書記滕寶春出席了授牌儀式。
此次中國·東豐農民畫晉京匯報展匯集了由東豐農民畫骨干作者近期創作的132幅精品農民畫作品。據畢銘鑫介紹,東豐農民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已有580件作品獲國家級獎勵,185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600多件作品被聯合國和世界知名美術館收藏。“通過這些農民畫,觀眾會發現原來東北不僅是往常給人們留下的白雪皚皚的印象,這片黑土地是色彩艷麗、生機妖嬈的。”畢銘鑫說。
這次晉京匯報展展出作品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了現在東北新農村建設的豐碩成果。東豐人歌頌勞動致富,《果樹剪枝》《拉大鋸》《收辣椒》《笨婦挑水》《磨豆腐》中最簡單甚至有些單調的勞作別有樂趣。《秋意濃》《望星空》《秋林》《黃牛息耕圖》《壟上行》,賦予了東豐鹿鄉別樣的美,也激起觀眾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七彩鹿鄉》《滿山是寶》《鹿鄉美》《鹿林浩瀚》《火紅歲月》充滿了農民們對家鄉的自豪感,那股子幸福已經溢出畫面,感染了觀眾。
東豐農民畫的源頭是在當地風行了上百年的原生態民間藝術:剪紙、毛草紙畫、剔鞋樣、在棚紙上畫各式山水畫。久而久之,這些慢慢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民間彩繪藝術。上世紀70年代,這一彩繪藝術在各級文化部門的關懷下逐漸成熟。2008年,東豐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9年東豐農民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豐農民畫成為當地寶貴的文化財富。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今天,農民畫這一文化財富已經迅速地轉化成了經濟財富,成為當地經濟重要的產業支柱。據了解,目前,東豐縣年收入在5萬至10萬元的農民畫作者已達上百人,其中李俊杰的一幅畫要賣到十幾萬元。
農民畫不僅讓畫畫的農民致了富,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地方的經濟發展。2013年東豐農民畫銷售額已達到1500多萬元。東豐農民畫已成為吉林省的文化品牌,東豐縣也因此被第三屆中國節慶創新論壇評為“2012最具投資發展潛力文化旅游縣”、被中華文化促進會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評為“2012文化生態旅游縣”。
王林旭高興地告訴記者:“農民朋友創立了這樣一種自由、奔放而有個性的藝術門類,這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通過這種藝術形式,我們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農民的想象力和性格,展示我們中國農民的夢想。”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