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工筆畫中,你能發現什么?
太行墨韻(中國畫) 2013年 馮大中
絲絹&剩余價值(絹本繪畫裝置) 2013年 姜吉安
作為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工筆畫展,囊括了146位藝術家的近400幅作品的“工·在當代——2013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霸占”了中國美術館一層全部展廳。
一進圓廳大門就可以看到林凡、馮大中、孫志鈞、何家英等著名工筆畫家的大型作品,從中可以感知傳統工筆畫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演化發展的路徑;而在學術提名藝術家中有劉金貴、王冠軍畫中的當代社會景觀人物,徐累、張見以中西融合為導向而又追蹤中國藝術傳統哲思的作品;還有從各大藝術院校、中青年藝術家的6000余件作品中遴選的66件作品,風格上更多元、差異性更顯著?!肮すP畫長期以來都是在一個游離于當代語境之外的自足天地中完善自己,卻很少以一種當代的方式關注當代人的精神問題。因此,新的觀念、新的方式、新的媒介的引入,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通過新觀念的介入,為工筆畫找到了一種能夠融入當代的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從而使工筆畫轉化為一種具有當代特征的文化形態?!闭褂[策劃委員會委員、評論家賈方舟說。
以古開今和破古開今
本屆展覽由于同時涵括了老一輩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學院派中堅藝術家的學術積淀性作品、新工筆畫家的中西融合探索之作,以及部分新銳藝術家跨界進行的綜合材料、繪畫裝置類作品,因此作品形態異常豐富。尤其是姜吉安的《絲絹&剩余價值》,一桌一椅、數個器皿與一件絲絹工筆繪畫,成為工筆畫大展有史以來第一件繪畫裝置作品,充滿新意而又耐人尋味。
在工筆畫領域,民間素來有一些約定俗成的題材和標準畫法,因此顯得程式化、模式化嚴重,與現當代文化追求創新的精神略有脫節,但是本屆工筆畫大展充分展現出當代工筆畫藝術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花鳥蟲魚、英雄美人、山水草木,還擴大表現了當代社會生活圖景、藝術文化圖像景觀乃至與裝置、雕塑相結合。對藝術家來說,“工”的藝術技法不僅僅是技藝,在此之上,他們還追求更高的哲思、感動和意趣,在與古今文化潮流對話的同時,也從日本的重彩繪畫、歐美的當代繪畫藝術中汲取養料。“今天的工筆畫家,大多有一種都市情懷。畫家更加注重的是‘我’的感受,具體到表現語言上,他們明顯地弱化工筆與寫意的界限,弱化‘線’的表現功能,不少畫家都是用近于‘沒骨’的方法完成的,或許這種不受線的框定的做法,更符合他們作為一個當代人的感受。”賈方舟說。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馮大中也認為,當下的工筆畫創作思潮正處于轉型、開拓的關鍵時期,傳統工筆畫界正在積極探索融合創新之路,秉持當代文化觀念的年輕藝術家也在積極研究從觀念層面、語言層面的介入。
“像古今一切藝術創造一樣,工筆畫創新必然有兩種基本途徑:以古開今和破古開今。古代遺產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吸收和運用,用傳統的手法破當前的陳規,結合人們新的審美追求,傳載新的觀念,是創新的途徑之一;破古代工筆傳統的一些觀念和技法,吸收非傳統因素的新養料,是另一種有效途徑。”展覽策劃委員會主任、理論家邵大箴認為,兩種對“古”與“今”的考量,都在展覽和當下的工筆畫創作中有所展現。“近些年來,工筆畫創作呈現出較之以往更加活躍的狀態,不同年齡段的畫家都在創作上加強了當代意識,一批經過學院教育的青年畫家更是努力謀求突破已有的工筆畫樣式和風格,從不同角度探索工筆畫表達的新的可能性,在整個美術界的創作中展現出一種鮮明的銳氣?!闭褂[策劃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如是說。
尋找“慢”的精神價值
“工”,是技巧的工整細膩,更是“工”的精神——在“工”的過程中所貫注的有深度的關懷,甚至,還可以是一種藝術家勞動方式、藝術創作方式的獨特性,乃至對今天文化生活的啟發。中央美院教授殷雙喜和大家一樣,在追問:工筆畫在當代價值何在?“過去它從屬于宮廷和皇家畫院,以歌功頌德、張揚倫理為主要特點。今天,工筆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就是在一個浮躁的時代提倡慢生活,提倡心靈的休養生息。工筆也應該從‘再現’向‘表現’轉型,從‘歌頌’向‘反思’轉型?!币箅p喜說。
范迪安認為,從大文化的角度來看工筆畫,比如現在不少人提倡慢生活,不要太匆忙,不要太粗糙,不要太急躁,在中國傳統中,“工”這個詞從來就有一種博大的關懷,也有灌注在我們勞動方式中的精神力量。
在錯綜復雜、多元并舉的創作生態中,工筆畫藝術所表現出來的時間的情懷和精致的意韻有著獨特的意義。我們今天的生活節奏如此之快,很容易忽視時間的價值,工筆畫的“工”的勞動精神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藝術的、審美的方式,使社會大眾能夠通過對工筆畫的欣賞,特別是滲透在工筆畫創作中的藝術家的情懷獲得對天地萬物、人生百態的新感受、新感知。
“面對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各種事件層出不窮,社會輿論浮躁暴戾,每個人都在努力求得,焦慮被忘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工筆畫提供了一個通道:它讓我們放慢腳步,調整心態,對生活保持探究的誠意和敬畏,對藝術付出時間和耐心。”展覽策展委員會委員朱小鈞認為,工筆畫創作提供了這樣一個通道——工筆的精描細畫,不只是因物象形,更是修身和靜心;它所提倡的精微之義,正是澄懷觀道,沖破當下的碎片迷霧才能得到正見。
工,在當代,向觀者展示的不僅是新穎而又并不離奇的形式,它不僅是內容上對日常生活的細微關照,更是向生活尋找“慢”和品位的精神價值。先賢宗炳說“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工筆畫所承載的,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之本身,亦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