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基層留下一支不走的文藝工作者隊伍
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試點“戲劇培訓”項目成功舉辦
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項目(宜興)結業合影留念
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項目(玉溪)結業合影留念
①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等藝術家在宜興采風
②梅花獎獲得者韓劍光現場給學員們邊講評邊做動作示范
③講評老師與學員們一起討論劇本
宜興培訓班上,學員認真聽課
學員在學習
學員講述自己的作品
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項目(玉溪)現場
今年5月,中國劇協接到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的戲劇培訓試點項目之后,經過多方論證,探討多種方案,最后針對全國各地普遍存在“劇本荒”的實際情況,決定從劇本創作的角度進行試點工作。因為劇本創作是戲劇創作的第一步,一旦能夠通過文藝培訓志愿服務取得成果,則可以帶動劇目生產,獲得更大更顯著的社會效益。
因此,中國劇協決定依托《劇本》月刊精心策劃,對試點的江蘇宜興和云南玉溪的相關創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力求授人以漁。8月12日,培訓項目在江蘇宜興開班試點,也是戲劇培訓項目的第一站。在招募志愿者的過程中,涌現出大批明星志愿者,最終,年過七旬的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親自掛帥,由中國劇協副主席羅懷臻、央視著名導演婁乃鳴、李文啟,空軍電視藝術中心編導室主任王儉,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光,《劇本》月刊主編黎繼德等組成了一支罕見的重量級文藝志愿小分隊。
烈日炎炎,傾心輔導
為將志愿服務落到實處,切實為當地做好事、做實事,中國劇協和宜興有關方面多次溝通,做了大量的前期調研準備工作,認為江蘇宜興群眾文化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以在文化站工作的編劇丁國鋒為代表的一批編劇,創作了大量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小戲小品劇作,多次獲得全國大獎,他們堅持不懈進行現實題材的小戲小品創作,并且儲備了大量創作素材。針對宜興試點的這些特點,中國劇協精心配備輔導老師,設計課程,在項目開始之初就組織志愿者大量閱讀當地作者創作的近百部作品,從中精選出當地21位作者的23個小戲小品,提前分到老師手中,大家帶著修改意見到當地。在教學方案中,既有提高學員整體文化素養的專業講座,也有《劇本》月刊的編輯老師分組點評,詳細提出修改方案,學員就地修改,隨時溝通。今年夏天正逢江蘇歷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各位專家抵達宜興時當天的氣溫高達44度,但專家老師不顧酷暑,不擺架子,和學員們同吃同住,課上課下隨時交流對作品的看法……學員們也格外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餐廳、教室,甚至是去往會場的路上,都有學員在和輔導老師探討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此次戲劇培訓的學員中,既有職業編劇,也有業余愛好者,年紀最大者已年過七旬,但創作熱情不減。學員里還有為數不少的群眾文化干部,他們表示,這樣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機會,實在太難得了,具有可操作性,極大地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審美品位,他們會像革命火種一樣,把學來的知識在群眾文化的工作中廣為傳播。
鄉土氣息濃郁,探索精神高漲
9月23日,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項目玉溪試點項目順利開班。與宜興班不同,玉溪地處云南邊陲,既是聶耳的故鄉,也是花燈劇、滇劇的主要流行地,因此,中國劇協特別為玉溪配備了表導演老師。參加培訓的學員除了全市八縣一區文化館、玉溪市藝術創作研究所編劇之外,還有60余名玉溪滇劇院、玉溪花燈劇院的藝術創作人才同玉溪的文藝愛好者們。
中國劇協副主席孟冰、羅懷臻,婁乃鳴、周光,梅花獎獲得者韓劍光等一批專家學者就地方文藝發展和戲劇創作等問題舉辦了專題講座,并對由玉溪本土劇作家創作的花燈小戲《爭嫁妝》、話劇《冬天里的故事》、現代滇劇《柳嫂》等14件本土題材原創劇本進行了點評和指導。
“在點評劇本的環節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出乎意料。”王儉全程參與了14件玉溪本土題材原創劇本的點評,他認為這些參評作品帶給他驚喜的同時還有感動。“沒想到在玉溪還有像楊應昌和姚寶奇這樣一批年長的前輩劇作者們在默默創作著。由于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他們的作品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表現出了他們深厚的生活底蘊。而這恰恰是戲劇創作過程中最需要也最缺乏的元素。這樣的作品不僅生動、真實,同時還緊扣現實熱點,反映了農村的變化,這是很難能可貴的。”王儉同時表示,還有一批年輕的作者,他們的作品有的雖然不太成熟,但卻透著一股熱烈的探索精神。這兩部分劇作者,形成了整個玉溪戲劇創作的團隊,他對這個團隊的創作前景特別看好,期待玉溪涌現出更好的作品。
67歲的通海農民劇作者楊應昌在培訓結束后說:“在這次活動中我收獲了很多,各個專家針對每件作品都給出了實實在在的點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見。這次培訓不僅讓老一輩戲劇工作者的創作和表演水平有所提升,同時也給年輕的戲劇人啟示和教育。”楊應昌認為,要把專家和學者們的指導應用到實踐中還需很長時間,然而只要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這次培訓將會對玉溪戲劇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幫助。
“專題講座涉及編劇、導演和表演等內容,很全面,讓我們的演員和創作人員收獲很大。”玉溪市滇劇院導演劉斌表示,作為一名導演,他平時在對劇本創作和演員表演進行點評時,雖能看出不足之處,但總感覺點不到位。然而在本次作品點評環節中,老師們的點評針針見血,直指要害,讓他從中獲益良多。
提升青年戲劇人才的思想理念
玉溪班開班前夕恰逢中秋、國慶,志愿者們除觀賞中秋國慶燈會,參觀聶耳廣場,培訓期間還對玉溪文化進行不同程度的了解,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站在聶耳銅像下俯瞰,下方閃耀的燈組和聶耳大劇院的建筑群交相輝映,看上去很美,文化氣息濃郁。”賞完燈會,順著河濱路一直走到聶耳音樂廣場,孟冰深有感觸地說,玉溪是一個很宜居的城市,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頭頂著藍天,讓人心情愉悅。初次來到玉溪的婁乃鳴認為,當前,國家十分重視文化建設,然而如何將文化蔓延開,讓其感染每個人,是一個亟待思考的問題。“本次戲劇培訓工作是一個‘根’,只有培養更多的人才,讓他們將當地文化更好地展示出來,才能將中國夢落到實處,才能感染更多的人。這次培訓只是第一步,以后我們還會持續關注玉溪文化發展。希望通過一己之力,為玉溪文化發展作出貢獻。”婁乃鳴說。
“玉溪是云南省的戲劇重地,在全國也小有名氣,然而因觀念差異,玉溪的戲劇與全國其他幾大劇種相比仍有差距。我們希望能通過舉辦此類培訓班,通過專家的授課和指導,提升‘編、導、演’青年人才的思想理念。同時,讓這些文藝人才拓展眼界,更多地了解其他地域如何傳承和保護好傳統藝術,如何與時代接軌,從而創作出更多與時俱進的文藝作品。”玉溪市文化局副局長、市滇劇院院長馮詠梅說:“本次培訓活動受益面廣,意義深遠,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保持玉溪地方戲劇在全省多年來積累的優勢,通過類似的平臺,提升‘編、導、演’人員及舞臺美術等藝術人才的綜合素質,形成強有力的隊伍,把玉溪地方文藝發揚光大。”
作為本次活動的協辦方,玉溪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陳曉靜說:“本次培訓結束后,我們還將對此次選評作品進行跟蹤、修改和加工,并希望此次選評的作品能搬上舞臺,讓廣大人民群眾檢驗。今后,我們將繼續搭建更好更多的藝術交流培訓平臺,營造藝術創作的良好氛圍,將優秀文化‘種’在玉溪,為玉溪留下一支不走的文藝工作者隊伍,讓玉溪文藝創作者和表演者擁有一塊堅實肥沃的陣地。”
針對兩地的培訓服務中發現的好苗子、好作品,中國劇協文藝志愿服務隊進行了跟蹤,成果喜人。在經過專業老師的指導、培訓之后,兩地都已初見成效。宜興小品《一碗餛飩引發的故事》在2013年10月舉辦的“十藝節”的舞臺上大放異彩,榮獲文化部小戲小品“群星獎”,同時在宜興鄉村舞臺上也十分搶眼,先后在18個鎮、街道演出百余場。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玉溪學員作品《卓梅與阿羅》,也將在修改后參加明年在上海舉行的“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演出”。同時,兩地部分小品經過后期追蹤、修改、加工,也達到發表水平,將陸續在《劇本》雜志上刊登發表。
明星志愿者風采
戲劇要為人民而不是人民幣服務
□ 尚長榮(中國劇協主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戲劇生于民,長于民,隨著時代發展進入殿堂,進入高臺教化,但現在我們更應注重還戲于民。過去三五歲的孩子,還沒上學的時候,都是通過看戲獲取知識。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風骨精神,都可以從戲臺上得到啟迪。戲曲這個舞臺,說大了叫弘揚,說小了叫“滲透”,就是潛移默化給人們激勵和鼓舞。養浩然正氣,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傳播社會正能量。
戲劇的發展要遵循一個規律,即要適應觀眾的審美需求。戲劇不一定曲高和寡,而是可以做到雅俗共賞,多出老百姓想看和愛看的戲。北京有個地方叫酒仙橋,現在是鬧市,過去是田間地頭。1958年我父親帶著劇團到那里為老百姓演出時,是在用木頭搭建的臨時露天戲臺上,至今我還保留著那張照片。這就是戲曲供與求的關系,院團深入基層演出,老百姓有這樣的文化需求,這是我們多年來的優良傳統。21世紀更需要繼承發揚這種好傳統。
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試點項目,培養提高廣大基層戲劇工作者的創作水平,為基層文化發展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隊伍,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戲劇工作者不能僅僅盯著人民幣,而應該全心全意深入基層為人民服務。
保留“泥土味”,接通“大氣象”
□ 羅懷臻(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劇作家)
30年前,我的戲劇創作起步于太湖。很多年前,我和今天的學員一樣,也參加過業余作者培訓班。當時作演講的是一位上海來的專家,就是那次培訓,讓我一下子打開了創作的視野,也改變了我的人生。30年后,我又回到了太湖,希望學員們能和我當初一樣,通過這次培訓,在文藝創作上都能有大收獲。
近年來,宜興的基層作家創作了大量的富有本土特色的小戲小品,其中不少作品斬獲國家、省級大獎。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宜興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個地域、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能一味模仿別人。作家們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要努力發掘本地獨特的地域文化,不斷走進生活和基層,讓作品保留“泥土味”;另一方面,隨著文化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文化創作不能拒絕現代化,要打破地域通道,接通“大氣象”,以找尋更多的平臺來展示宜興的文化。
另外,一個好作品要能慰藉觀眾的心靈,保持文化的延續。通過戲劇培訓,打開學員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讓宜興走出幾位國家級水準的小戲小品創作家,把文化的“火種”播撒在廣闊的基層大地上。
主旋律創作不要只寫現在
□ 孟 冰(中國劇協副主席、著名劇作家)
主旋律作品創作,是編劇特別是基層劇作者創作中常常遇到且不可回避的話題。受命而作,好人好事,典型人物,此類題材創作的概念化、符號化等長期飽受詬病的創作誤區是最難突破的。主旋律題材不能不寫好人好事,又不能僅寫好人好事,還有什么辦法呢?其創作要領就是:寫當代題材,寫主旋律作品,一定要融入歷史、地域與民俗的內涵,而不要只寫現在。
比如我寫《黃土謠》,《黃土謠》的真實故事發生在湖南湘西,我把全部背景設置到了晉西北,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的交界。有黃河就有歌,就有歷史,就有地域文化。況且那個地方還有“走西口”,曾經有多少人跨過黃河去內蒙古討生活,討生活既有對新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憧憬,又有對妻兒的背井離鄉,所以,希望和痛苦并存。很多人死在討生活的路上,才有“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這樣纏綿的歌。有這樣的歌,必然有這樣的謠——黃土謠,因此它的整體格調和品格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現代悲劇英雄故事就被嫁接在一個古老民族的歷史上、那條古老的河上、那首古老的歌里了,匯入了這樣天地間回響的歌聲當中、黃河的濤聲中去了。因此,今天的故事,就不再簡簡單單是今天的故事,已經融入了地域、歷史和文化等內涵了。
學員代表感言
戲劇路上的“圓夢者”
□ 雷 佳(云南省玉溪市藝術創作研究所三級編劇)
就算在這個紛繁匆促的時代,“夢想”,仍是一個可以撥動人們心弦的神奇詞匯。那么,對于熱愛戲劇、從事戲劇創作的我來說,我的夢想是什么呢?
學習編劇之初,導師就有訓誡:坐得板凳十年冷,不寫文章半句空。戲劇創作是一條清冷而漫長的道路,路上有岔口,有迷霧,于我而言,走在這條道路上的心情就像暗夜里壓抑著的一簇火焰,一直灼燙著內心。創作是心靈感悟和審美情感化的實踐,當寫出最濃烈的情感時,清冷和漫長在這內心的歡喜面前,顯得多么微不足道。而我就因著這一點火光,不斷在這條道路上下求索。但是,在創作中我卻常常面臨這樣的困境:對于隱藏著的主題認識模糊,在寫作中對主題的挖掘淺嘗輒止,停留在表面的感性上,而無法站在一個高度將其結構理性化。每每遇到這類問題,便不由產生畏難情緒,一件件作品半途而廢,一個個構思無限擱置,在創作上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能準確而深刻地表達內心的最為之激動的東西,成了我戲劇創作之路上一個最大的夢想。
正當面對這樣的困境時,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項目在玉溪啟動。五天,高密集、高強度的學習,專家老師們用最生動實用的形式向我們傳授戲劇創作的方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古人寥寥數語就將學習的重要性概括了出來。而這次學習的過程就好像在對我這塊“頑石”敲打錘煉,期待有一天能呈現光潔溫潤的一面。
“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才止;像種子在地下一樣,一定要萌芽滋長,伸出地面來,尋找陽光。”林語堂的這段話正道出了夢想的美好之處,它是我們內心最幸福的所在,將引領我們人生的道路。和每一位編劇一樣,創作的欲望,就是小小的夢想的種子深種于心,讓人日夜輾轉索思。無疑我是幸運的,與“戲劇培訓”項目的邂逅,在我的創作中撕開一片迷霧,透進了些許陽光。愚笨如我,不敢說在編劇之路上就從此豁然開朗,但至少,我不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找不到出路。我看見了我的夢想有人在呵護,有人在為你加油,在這些“圓夢者”的指引下,也許有一天,夢想會變成陽光下的現實,熠熠生輝。
戲劇創作的三個立足點
□ 丁國鋒(江蘇省宜興市文化館創作員)
今年8月11日至18日,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之“戲劇培訓”項目在宜興成功舉辦,我作為宜興市文化館的創作員,有幸參加了本次培訓,聆聽了尚長榮、羅懷臻、周光、婁乃鳴、李文啟、黎繼德等全國一流的藝術大家們的授課。8天的受訓,不僅完善了我的《一碗餛飩引發的故事》等作品,豐富了我的創作知識,更使我明確了戲劇創作必須堅持的三個基本立足點。
一是要立足時代,傳遞正能量。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是文學藝術的責任,更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文化需求量大。面對社會現實,戲劇作者及其作品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直接影響著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與發展。尤其是針對少數社會負面現象和發展中突現的問題,文藝如何立足時代,傳遞正能量?對此,婁乃鳴導演形象而生動的闡述,給予我深深的啟迪:“劇作者要有敏感的頭腦和清晰的思路。我們是安慰心靈的,帶著大家順著歷史的潮流繼續艱難地前進,這是我們要做的事。”作為一個戲劇作者,此番話好似深山佛鐘,讓我在迷惘中醒悟,彷徨中堅定,震撼中迸發力量。無論題材的正與反,事件的大與小,觀點的立與駁,傳遞正能量,是這個時代賦予戲劇創作的首要立足點。
二是要立足生活,寫身邊的故事。藝術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一說法在文藝界早已是婦孺皆知。然而,我們在下筆行文時,又有多少是來自自己身邊真實的素材?生搬硬套,肆意編造,七拼八湊,偷梁換柱的伎倆一用再用;追求時髦,趕浪頭的作品俯拾即是。也許正是我們這些作者的明知故犯、誤入歧途不能自拔,才使這次培訓中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強調了同一個課題:要立足生活,尋找身邊的故事。京劇大師尚長榮在授課中說:“作者要有古典文學的積淀、生活的積淀、耐得住寂寞的苦讀與實踐,否則寫不出好作品。”其中的“生活積淀”,我想應該是作者感知生活的寬度與厚度,貧乏而簡單的生活,產生不了積淀,只有豐厚的生活積淀,才是戲劇創作的不竭源泉。生活積淀從何而來?李文啟老師給了我們簡明的指點:“別人可以自由自在,無所顧忌地生活,編劇可不能,編劇要有意識地去生活。”這個“有意識”當是作者對生活的用心觀察、用心感受、用心思考、用心記錄,用婁乃鳴導演的話說,“我們要學會復述生活”,從生活中搜錄素材,不要憑空想象,否則,作品就會變成脫離生活的空中樓閣。羅懷臻老師更是用諸多著名作家的實例,證明了作者自身生活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他告誡我們:“不要忽視自己,一定要寫自己熟悉的,在自己身上找素材,找題材。”老師們的教誨,讓我徹底醒悟:不能閉門造車,不能異想天開,自己不熟悉的生活,是怎么也寫不出好故事來的。《一個餛飩引發的故事》,就取材于我青少年時期聽說的一個民間笑話。在我的心里沉淀了30余年,無數次的復述,無數次引來笑聲,也許,這就是這個作品能獲得今年全國“群星獎”的堅實基礎。
三是要立足舞臺,貫通編導演。戲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藝術,幾乎包含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語言、聲光電等專業的所有元素,這些元素通過編導演的融會貫通,使生活故事立體呈現于舞臺。因此,作為一劇之本的劇本,作者應有牢固而清晰的舞臺概念,必須給導演、演員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發揮留有充分的展示空間。然而,對編劇這種理念和要求,我們這些基層作者似乎始終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次培訓,中國文聯把編、導、演的名師們都請來了。他們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從各個角度講述了對劇本創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例如,尚長榮老師說:“唱段中,四至六句是常規,八至十句為中段,十六句左右應該是重唱了。唱段的長短、情感的緩急、音樂的配置等,都應隨著劇情的推進而提升。”尚老師從演員的角度提出了編劇對劇本唱段的設置要求。特別是這次培訓中,專家老師們對每個學員的作品都作了認真細致的點評,不僅肯定了作品的可取性而且指出了作品的不足,理論聯系實際,讓學員們飽嘗甘甜。
培訓時間雖短,但影響與效果之深遠顯而易見。立足時代、立足生活、立足舞臺,會讓我永遠銘記心底。感謝中國文聯,感謝老師們。
組織者說
人才培養應注重層次性、針對性、計劃性、系統性
□ 季國平(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戲劇藝術要發展,人才是保障。近些年,中國劇協一直重視戲劇人才的培養工作,培訓班作為戲劇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抓手,在推動出人出戲出成效,特別是對于發現、挖掘中青年戲劇人才,完善戲劇人才梯隊結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這也是充分發揮文藝家協會的人才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文藝志愿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
這些年,在探索戲劇人才培訓模式方面,中國劇協用力頗多,極大地增強了戲劇人才培養的層次性、針對性、計劃性和系統性。除了各種戲劇人才普通培訓班之外,還有旨在選優拔高的戲劇人才高級研修班,從全國各地選拔一批已經在業界具備一定創作成果的中青年戲劇編劇、導演、音樂、理論評論、舞美方面的人才參加培訓,更是將培訓的觸角延伸至邊疆、基層農村、欠發達地區,關注基層戲劇工作者,推動文藝志愿服務“廣接地氣”。這次與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共同開展的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項目,就是通過專家專題講座與作品點評并重,學員作品修改提高推薦、跟蹤回訪,全體人員觀摩演出等不同方式,進一步提高基層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教育水平。
文藝支教項目后服務基層文藝工作者的又一力舉
□ 廖 懇(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副主任)
文藝培訓志愿服務試點項目依托有關全國文藝家協會,以志愿服務方式動員組織藝術家深入中西部農村地區,重點面向基層文藝工作者、文藝骨干,開展專項文藝培訓,以提升欠發達地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水平,促進當地公共文化建設。
自今年3月以來,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多次與相關全國文藝家協會召開專題會,研討項目選點立項、培訓課程、授課教師選派等工作,在深入服務地調研的基礎上,貼近基層文藝工作者的實際需求,確定了項目工作方案。今年7月,先后啟動戲劇、美術、攝影專項文藝培訓志愿服務項目,選派了50多位相關門類藝術家,到兩個市、4個縣,以舉辦培訓班、講座、筆會、現場輔導和小型展覽等多種形式開展專項文藝培訓志愿服務,累計服務基層文藝工作者等超過6000人次。
文藝培訓項目動員文藝家以志愿服務形式服務基層,通過有針對性的集中培訓和實踐,較短時間內大大提升了基層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素養和眼界視野,為當地公共文化建設起到了的助推作用,受到當地領導和基層文藝工作者的熱烈歡迎和充分肯定。同時,項目實施也為文藝家體現社會責任,到基層去獲取靈感、汲取素材、出好作品提供了有效渠道,真正實現了基層工作者、文藝家志愿者的雙向受益。
文藝志愿服務是雙贏之舉
□ 周 光(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戲劇是生活化、大眾化的藝術。伴隨著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基層百姓的藝術創作熱情和需求也越來越高漲,盡管很多農民劇作者在創作技巧上還不夠專業,但他們并不成熟的作品中常常內含非常閃光的東西,直擊靈魂。之所以從劇本創作的角度進行試點工作,是因為劇本創作是戲劇創作的第一步,一旦能夠通過文藝培訓志愿服務取得成果,則可以帶動劇目生產,獲得更大更顯著的社會效益。文藝志愿者們在教授當地農民編劇理論和技巧的基礎上,輔導創作、修改劇本,提升劇本創作能力和創作質量,促進劇本成果產出。與此同時,戲劇家們還舉辦了戲劇專題講座,為當地戲劇愛好者們普及戲劇歷史和理論知識。
隨著編劇地位和創作環境的改變,一些專業戲劇工作者逐漸遠離生活。因此,專業編劇需要更深刻地體驗和貼近生活。此舉一方面為廣大基層編劇提供了好的創作技術指導,另一方面也為廣大文藝志愿者、文藝家和廣大農民作家提供了雙向交流共贏的平臺。
為基層培養“種文化”的能手
□ 王建平(江蘇省宜興市劇目工作室主任、宜興市文化館黨支部書記)
中國文聯和中國劇協來到宜興開展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試點項目,這是宜興群眾文藝創作的一件幸事。因為從宜興的創作現實出發,這樣的培訓是一場“及時雨”。
創作培訓始終是宜興長期堅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幾乎每年都有一次形式不同的創作培訓活動。但是,中國文聯的這次培訓,規格檔次之高、效果之好史無前例。一是師資強。11位老師都是全國一流的知名教授專家。這是我們平時想請請不來,想見見不到的。二是知識面廣。戲劇創作編導演三大主體緊密結合,編是根本。編劇如何做到有利于導、有利于演,本次培訓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解答。三是情感真。本次培訓拋棄了突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一切都在熱烈的交流中真情地傳導。老師們平易近人、誨人不倦的崇高品德和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無不顯示出德藝雙馨的大家風范。通過各位老師和學員的共同努力,在參加本次培訓征集到的50余件作品中,有20多件得以提高,經過兩次修改受到老師肯定的有十余件。同時,學員的創作技藝迅速提高,作品越改越好,部分學員作品在《劇本》雜志上發表,有學員作品獲得了全國“群星獎”……正是這樣的培訓,真真切切地為我們基層培養了“種文化”的能手。
藝術創作需要志愿者
□ 陳曉靜(云南省玉溪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一級編劇)
9月23日至9月27日,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戲劇培訓”項目在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故鄉——玉溪開班。短短一周時間,來自中國文聯、中國劇協和《劇本》雜志等多家單位的12名文藝志愿者聚集玉溪傾其心智,授業解惑。本次項目是中國文聯為基層文藝隊伍提供志愿服務、打造地方精品,培養戲劇人才、汲取素材、磨礪品格的一種創新措施,在玉溪戲劇創作人才嚴重匱乏斷檔的關鍵時刻,極大地調動了玉溪市戲劇創作隊伍的創作積極性,為玉溪戲劇創作隊伍的穩固和發展,為增強戲劇創作隊伍的自覺和自信,為戲劇創作人員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提高起到了十分積極有效的作用,同時也為玉溪促進文化交流吹響了集結號。
中國文聯是文藝家共有的家園,是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中國文聯聚集了眾多的文藝志愿者發出他們的聲音,引領、培養更多的藝術人才創作真正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精神的感染人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需要“志愿”,需要“志愿者”!需要上上下下一起努力!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