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芬芳”報秋實
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演員公益系列活動的啟迪
2013年,正值中國戲劇梅花獎創立30周年,面向全國乃至國外的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也將步入第25個春秋,中國劇協、上海市文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上海市劇協、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辦公室、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百花芬芳——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演員公益系列活動”(以下簡稱“雙獎”),在11月2日至9日期間,各大劇種榮膺“雙獎”的30多位藝術家從全國各地匯聚上海的舞臺,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反響熱烈。從演出到論壇,一系列活動的策劃和運作,既帶來了影響力,也給上海戲劇業界帶來了啟迪。
開放視野 強化品牌
“梅花香自苦寒來,玉蘭芬芳美人間”,中國戲劇梅花獎和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代表了戲劇表演藝術領域的最高水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戲劇的領軍人才,為戲劇事業的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能同時獲得梅花獎和白玉蘭獎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視野決定格局。作為這次“雙獎”活動主要策劃和運作者的上海市劇協首次聯動兩個品牌,提出“雙獎”藝術家的概念,讓那些擁有經典之作的表演藝術家們,集中展現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這樣一次別開生面的互動,讓歲月沉淀的榮耀繼續發光。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說:“你們為戲曲藝術搭建了如此寶貴的舞臺,歷史會感謝你們!”晉劇表演藝術家謝濤表示:“謝謝你們提供了一個好平臺,你們辛苦了!”精湛的技藝,豐富的演出,全國的戲劇表演藝術家們匯聚于這個舞臺,它在上海盛開,卻讓“百花芬芳”傳遞全國。
資源整合 責任擔當
“雙獎”藝術家集體亮相,不僅是一次品牌的聯動,也形成本屆國際藝術節的一大亮點。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張鳴表示,在藝術節這個平臺上首創性地推出“百花芬芳——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演員公益系列活動”是全國戲劇界的一大盛事。
11月8日和9日晚,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舉行的“雙獎”藝術家公益專場演出,是本次活動的壓軸大戲。全國10余個劇種的30多位“雙獎”藝術家在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首位梅花大獎及首屆白玉蘭戲劇表演獎主角獎獲得者尚長榮的帶領下一一登臺與觀眾見面,獻上經典戲曲唱段和折子,一展中華戲曲瑰寶的無限魅力。參演藝術家有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史依弘、安平、翁國生,越劇表演藝術家錢惠麗、趙志剛、方亞芬、章瑞虹、王志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華雯,淮劇表演藝術家梁偉平、陳澄,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晉劇表演藝術家謝濤,秦腔表演藝術家李東橋,評劇表演藝術家劉秀榮,川劇表演藝術家田蔓莎等。如此大規模劇種與國家一級演員的陣容,檢閱了當下中國戲劇藝術家整體的表演水準,既豐富了國際藝術節的視角,也體現了上海市劇協抓住機遇、主動作為、突破了以往的運作模式。
兼容共享 公益親民
“雙獎”活動定位于交流、公益、親民。主辦方特意將11月8日、9日的兩場演出定位于80元和60元的公益票價,使普通老百姓也能走進劇場享受優質藝術資源。不僅如此,在長達一周的活動期間,3場演出和3個論壇的交替運行,在策劃理念上,還帶來了很多啟迪。首先,主辦方秉承公益親民的宗旨,與市民百姓兼容共享,普及文化理念,廣受好評。11月2日,一場由尚長榮領銜的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演員與寶山區優秀市民藝術團隊的交流演出在寶山區文化館舉行。部分“雙獎”藝術家帶領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上海少兒戲曲“小白玉蘭”的小演員們,“老中青小”四代戲劇人走進寶山社區,與市民朋友同臺交流演出。11月5日,“雙獎”藝術家進校園、進街鎮活動,由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為寶山廟行鎮的市民講述“滬劇人生”;由青年昆曲表演藝術家黎安從漫談昆曲小生表演的角度為上師大附中的普通高中生抒懷昆曲的“細膩之美、雅致之韻”,反響不俗。11月6日,主題為“當‘百戲之祖’遇到‘活化石’——古老劇種當下的困境和機遇”的論壇在上海昆劇團舉行。由梨園戲表演藝術家曾靜萍,青年昆曲表演藝術家谷好好,《中國文化報》副總編趙忱3位戲劇女性主講,吸引了上海各院團編導演,以及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分院的學子們。曾靜萍現場展示了梨園戲科目“十八步”。經典的動作、程式和橋段通過她曼妙的演繹,傳遞出古老梨園戲的神韻。谷好好現場展示了昆曲武旦的風采,一套雙劍舞得風生水起,博得滿堂叫好。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宋妍也以“劇迷”身份與大多為年輕人的“梨迷”、“昆蟲”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整場論壇。
讓戲劇藝術家走近人民大眾,將精湛的藝術奉獻給普通百姓,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演員公益系列活動,體現了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的辦節宗旨。“雙獎”藝術家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在申城再次興起了一股“文化公益熱”,成為本屆藝術節的一道亮麗風景。“百花芬芳”報秋實,正如尚長榮的開幕致辭所言:“人以戲傳,戲以人傳,美學精神與人文素養,藝術技藝與品格德行,在我們的戲劇里互通共生,相融合又催發。就在我們人才輩出、佳作不斷中,就在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傳中,我們的文化和藝術才生生不息,引人入勝不已!”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