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中的生旦凈末
莎士比亞的名劇《理查三世》,將權利、欲望、陰謀、野心、貪婪、殘暴等人性的陰暗面淋漓盡致地凸顯在舞臺之上,是對人類靈魂的拷問。每個民族都有相似的“理查三世”,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對權利的渴望,存在著野心、嫉妒和陰謀,存在著貪婪和自私。如何以民族的形式表現這部西方的經典劇目、如何將中國戲劇人對這部揭示人性弱點的名劇的思考與理解展現在觀眾的眼前,進而表現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對中國戲劇工作者的一次考驗。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打造、王曉鷹執導的話劇《理查三世》繼去年代表中國參加在倫敦舉辦的“2012年環球莎士比亞戲劇節”后,今年復排重登國話舞臺,以與西方對話的姿態,融合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巧妙地將中國元素融入到這部西方戲劇之中,有別于西方戲劇傳統,表現出中國民族藝術品格與戲劇理念。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惡,被集中而藝術地展現在舞臺上,這里有麥克白的欲望,有哈姆萊特叔父的狡黠與亂倫,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個家族間的仇恨,有威尼斯商人的貪婪,更有理查三世的兇殘與陰謀。對王位的窺伺與占有,無疑是惡的一個重要的出發點與歸著點。它是欲望、權力、野心、陰謀、殘暴等的發源地。在《理查三世》中,莎士比亞將這些惡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在緊張的戲劇沖突中,引發觀眾的思考與警惕。而王曉鷹導演則在莎士比亞原著基礎上,進行中國式的闡釋,將西方宮廷的慘烈斗爭與中國傳統謀朝篡位的陰謀融合在一起,演繹出一部具有中國味道的《理查三世》。
國話版話劇《理查三世》將中國的國粹京劇藝術融入到話劇演出之中。劇中安夫人這個角色,無論臺詞還是形體,均是京劇青衣的做派。臺詞是京劇的念白,形體是京劇程式化的模式。京劇青衣的甩袖、掩面、步態、身段等等巧妙地和話劇表演結合在一起,與其他演員的表演截然不同而又相得益彰。而年幼的王子,則是一副武小生的裝扮,頭戴雉尾翎,腳蹬武生靴,手持京劇道具馬鞭,舉手投足間儼然一位“小羅成”的形象。而劇中的兩位殺手,則是京劇武丑的打扮,京劇的念白,矯健的身手,丑角的喜感,還有那極顯功力的“矮子功”。將京劇與話劇兩種不同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呈現在同一舞臺上并不新鮮,無論是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還是過士行的《鳥人》,都有將京劇和話劇相雜糅的情節,但又都和《理查三世》不同。那些是以劇中人的身份去表演京劇,是情節的一部分?!独聿槿馈分械木﹦t是劇中人物本身,它是劇作的形式而非內容,因而便具有了一種話劇形式上的創新。其所顯現出的中國元素、中國意蘊、中國的藝術品格非常明顯,但它又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演員的表演、與整部戲的內容和形式巧妙地契合在一起,渾然天成,極富創意。劇中以京劇表演的人物形象也與原著中該人物的性格氣質相一致,甚至更能突出該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理查三世》將中國傳統打擊樂——大鼓、中鼓、小鼓、大鑼、小鑼、镲等運用到演出之中,類似京劇的鑼鼓點兒,與劇情緊密相連。尤其在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的當口,或人物命運轉折的關鍵時刻,不同的鑼鼓擊打,或高亢、或低沉、或嘹亮、或顫抖、或持續、或短促,在不同的中國傳統樂器的“伴奏”下,將話劇內在的張力凸顯出來,與莎士比亞原作中緊張激烈、波詭云譎的劇情和跌宕起伏的戲劇節奏相契合,突出了主題,豐富了形式。
再者,在對劇作開始和結尾兩場戰爭場面的表現上,導演也是采用中國傳統戲劇的表現方法,以紅、白兩面極富中國特色的督旗分別代表敵我雙方,兩名演員分執兩面督旗相互打斗,一面旗幟倒下象征失敗。而在舞美設計方面,王曉鷹沿用了《霸王歌行》中的創意:舞臺深處大的背景用一面寫滿不同字體漢字的紙做成一面巨大的“白墻”,每當格羅斯特用詭計害死一個人時,從墻的上方就會有“鮮血”淌下,當劇目臨近尾聲時,整扇“墻”基本被“鮮血”染紅。這一舞美設計對觀眾的內心造成巨大的沖擊,將人性的惡對世界和對人自身的戕害藝術而直觀、形象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既具視覺沖擊力,更具藝術感染力。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