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藝術節能帶來的……
在澳大利亞,南澳洲首府——景色秀麗的阿德萊德素有“藝術節之城”的美譽。這其中,每逢雙數年份的3月舉辦的阿德萊德藝術節歷史最為悠久,眾多國際知名的藝術團體都會奉上精彩的演出。而近年來,還有另外一項藝術慶典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那就是每年9月至10月間在阿德萊德舉辦的澳亞藝術節。
澳亞藝術節最早始于2007年,由澳大利亞南澳洲的阿德萊德藝術節中心舉辦。雖然創辦的時間不算長,但澳亞藝術節以突破傳統的多元化展示作為最大亮點,為期10天的活動不僅涉及戲劇、舞蹈、音樂、電影、視覺與設計等多種領域的藝術形式,還有旅游、美食、講座論壇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衍生活動,其中的澳洲中秋節更是別具意義,每年都會有將近兩萬名參加者聚集在阿德萊德的埃爾德公園,共同慶祝亞洲傳統的團圓佳節。
澳亞藝術節:
聚焦齊魯文化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置身于此,會發現無論是歐美的開放、伊斯蘭的保守、非洲的狂野還是亞洲的傳統,各種特色的文化都在這里融合、交匯。因此以展示別樣的亞洲文化、促進澳洲與亞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作為主旨,澳亞藝術節每年都會在澳大利亞收獲超高人氣。
近年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和提升,已經有相當多的中國藝術團體遠赴澳大利亞進行演出。雖然大部分劇目都是用漢語進行敘述,但美輪美奐的舞臺以及精心編排的劇情還是吸引了眾多的當地觀眾。2012年,話劇《戀愛的犀牛》亮相澳亞藝術節,導演孟京輝對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進行另類、先鋒的大膽詮釋,并憑借演員精湛的肢體表演以及英文字幕的輔助,讓觀眾紛紛大呼過癮。
澳亞藝術節每年會選擇一個亞洲國家作為主賓國,繼今年的馬來西亞之后,中國即將成為2014年的主賓國。南澳洲與我國山東省建立了姊妹省州關系,因此藝術節主辦方將此次展示的重點聚焦在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齊魯文化上。目前,藝術節的各項溝通和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相信在明年的阿德萊德,來自山東的藝術家們會為當地的觀眾奉上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
亞太藝術文化領導中心:
尋找藝術與市場的平衡點
一個成功的藝術節并不僅僅是展示作品那么簡單,它更是包含教育、旅游、市場化運作等方面在內的一整套完善的系統。日前,由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提供資金、阿德萊德藝術節中心與南澳大學合作的亞太藝術文化領導中心成立,其目的不只是促進亞太國家間文化與藝術的交流,更著力于藝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并以每年的澳亞藝術節為契機,舉辦相關的觀摩以及研討活動,分享不同國家的成功經驗。
“南澳大學的管理系擁有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藝術與文化管理專業,從學士到博士有不同階段的課程,在教學研究以及與亞太地區的聯系上也卓有成效。”南澳大學亞太商務研究中心主任、亞太藝術文化領導中心理事會理事朱迎告訴記者,“與此同時,阿德萊德藝術節中心在引進、推廣亞洲表演藝術和文化活動方面的成績非常突出,因此亞太藝術文化領導中心的建立將會對提升亞太區域內的藝術文化領導力起到切實的推動作用”。
文化藝術在我國蓬勃發展,同時眾多的藝術團體、機構也經歷著市場化的轉型,如何在商業的運作中又保持藝術的獨立性?朱迎指出:“在藝術與市場之間尋求平衡是最重要的。在中國,一些具有獨立思考、小眾的藝術團體無法生存,而媚俗、只為賺錢的作品大行其道,藝術價值難以保證。在澳亞藝術節上,盡管語言不通,但亞洲國家的作品也能夠場場爆滿,這與多年來藝術節對觀眾審美的引導分不開。藝術家如果只是孤芳自賞、不接地氣,他們很難生存,但一味去迎合觀眾的口味,作品的生命力肯定無法長久,這個平衡點要慢慢才能找到。”
與從藝術院校走出來的“藝術家”不同,南澳大學管理系的藝術與文化管理專業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到了三四年級他們就開始實習訓練,著手藝術項目的推廣。朱迎介紹說:“我們請這個領域中的專家帶領學生一同組織、策劃,他們能夠在實際操作中積累人脈資源,培養團隊的合作精神。跨領域、跨學科的知識同樣重要,比如要學會看各種賬目,分析市場。當他們掌握了這些技能,畢業之后步入社會,幾個同學一起從最小的作坊做起也能夠自負盈虧,這樣就是藝術與市場的平衡。”
亞太藝術文化領導中心有適應不同需求的初級、高級培訓,以及定點培養與MBA藝術管理課程,與此同時,他們還與亞洲不同國家的高等院校聯手。例如在我國,就分別與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深圳大學以及臺灣地區的輔仁大學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以推動學術、藝術與商業的有效互動。“我們走訪了國內的很多城市以及臺灣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重心向第三產業轉化的過程中,臺灣走在大陸的前面。文創產業的生機勃勃,青年藝術家開放的思想,以及多樣化的藝術節,這些都值得大陸學習。同時,臺灣也存在著地域人口少的弱勢,必須依托大陸廣大的市場進行發展。不難發現,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優勢互補不可缺少。”朱迎認為,應該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開闊眼界,而藝術院團、機構的領導者也需要多走出去,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