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師生再聚首共展“瞻霽春秋”
古道 李 駿
北京藝術學院,從1956年成立到1964年解散只存在了短短的8年,當時在美術系任教的教師有吳冠中、衛天霖、白雪石等當代杰出畫家。美術系1961屆畢業生是北京藝術學院建校后的第一屆本科生,經多位繪畫大師的辛勤培育,成績斐然,現在多任教于各大美術院校或是繼續從事繪畫事業。11月2日,由北京云普瞻霽書畫院主辦,中國對外文化友好交流協會、中國國家畫院協辦的“瞻霽春秋——北京藝術學院部分師生聯展”在中國國家畫院舉辦,離別母校半個多世紀的老畫家們為回報昔日母校、告慰恩師、重溫同窗情誼而重新聚到了一起。
本次展覽云集了北京藝術學院教師衛天霖、李瑞年、張安治、梁樹年、高冠華、白雪石、吳冠中、阿老、劉亞蘭、羅爾純、李駿、邵晶坤,以及北京藝術學院學生王建權、孫書山、鄧元昌、沈重、藺高管、劉寶泉、王龍寶、程錫瀛、邰兆雄、姜守垣、楊新民、徐湛、劉少鏞、吳振華、王兆輝、尚爾立、楊成哲的精品力作200余件。據北京云普瞻霽書畫院院長單洪林介紹,參展作品義賣所籌善款790萬元將全部捐助給安徽金寨大別山區的白雪石藝術學校。單洪林談及自己和北藝師生們20多年的情緣,覺得此舉很是平常,就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能夠讓藝術之花開遍每一個角落。中國對外文化友好交流協會秘書長董俊新在講話中提到,北藝的書畫家們不只有畫筆,不只是寫字、畫畫,他們身逢國家百年未有之巨變,他們胸懷祖國、心系社會,他們尚有濃郁的文人情懷,棄名利、富貴于不顧,有大美、大智、大勇、大愛,然后,有了大聲名、大成就、大自在。
當年北藝的青澀學子如今都已是70歲以上高齡的隨心老人,很多人親自來到了展覽現場。是對母校難舍的情懷、是對“藝術奉獻社會”的責任和擔當,使他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于此。談及對母校的特殊情感,北藝的老師李駿感慨良多,他留學蘇聯后到北藝任教,將自己留學蘇聯期間的繪畫作品和繪畫經驗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矗立在自己的參展作品《古道》前,他沉思了片刻,拿出手機,將作品定格在了自己的相冊中。“過去那么多年了,自己都不記得這幅畫了,你還收藏著。”他話語中提及的人就是他的學生王兆輝。“我和我的老師經常見面,我過年過節都會去探望他。”王兆輝說。談及對母校的情感,“感恩”二字,流露心間。如今已是93歲高齡的阿老,對本次展覽極為重視,托人帶來參展作品《盅碗舞》。李可染夫人、李可染畫院院長鄒佩珠也親臨現場,對本次展覽給予極大肯定的同時坦言本次展覽將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在開幕式上致辭說:“從這些畫家的作品里,你能讀到一種大愛。”他以白雪石為例,認為在把中國畫藝術往前推進這條路上,白雪石走得最為自如豁達,他筆下有人間煙火。因為有大愛,所以白雪石哪怕是畫一塊石頭,畫花花草草,也是“一葉一世界”,而且是達到了“無數奇峰落眼前”的境界,所畫的枝干、樹葉似乎能臨風顫動,有如此意境,皆因他把生活中的詩意、修行貫注到了作品中。“面對紙筆顏料,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有情的世界,沒愛了,怎么可能繪出佳作?‘瞻霽春秋——北京藝術學院部分師生聯展’匯集當代書畫大家的力作,這些作品不僅抒寫心中大愛,展現筆底大美,更重要的是將這種愛傳遞到了現實當中,將愛傳遞到大別山區孩子的心里,讓他們能在溫情中成長,讓他們也能擁有藝術的夢想,并回報給社會以更多溫情和美麗。”
(編輯:黃遠)
· | 吳冠中佳作亮相“瞻霽春秋”畫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