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交響 云南印象
原創交響 云南印象
——聽昆明聶耳交響樂團音樂會
今年是昆明聶耳交響樂團舉辦的“原創交響樂作品精品年”,該團在年內有計劃地演出了數場此題材的交響音樂會,使多部云南題材的原創交響樂作品得以與聽眾見面。10月31日,在著名指揮家卞祖善的指揮下,該團于昆明劇院演出了第四套原創交響樂作品音樂會,上半場曲目為云南原創作品:蕭冷的《邊陲風情》第三樂章“在西雙版納密林”,黃安倫的中國暢想曲第九號《拉祜野闊》,吳玉年的小提琴與樂隊《阿詩瑪幻想曲》;下半場為世界經典作品:柴科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幾首原創交響樂作品,都具有鮮明的云南民族特色,有的還體現出帶有原生態特征的韻味。例如黃安倫的《拉祜野闊》,其中的“蘆笙戀歌”非常純樸,聽眾如身臨其境,感受到的是自然、質樸的邊寨之情。吳玉年的《阿詩瑪幻想曲》是一首單樂章的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擁有豐富的變奏手法和帕格尼尼式的絢麗技巧,小提琴家李平昌的演奏很精彩,他以自己出色的演奏能力,使作曲家的作品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蕭冷的《邊陲風情》第三樂章“在西雙版納密林”似乎太現代了,聽起來令人有些莫名其妙,但其中的“驚恐感”和神妙意境還是給人們帶來了一絲新意。
昆明聶耳交響樂團表現出了很好的整體狀態,演奏這類作品,他們有著本能上的優勢,樂曲中富有個性和色彩的民族氣息,被他們嫻熟的技術和細膩的感覺表現得惟妙惟肖。而卞祖善的指揮則是沉著和穩健的表率,樂團在他的帶領下,有條不紊地完成了幾首音樂與技術都并不簡單的作品。
柴科夫斯基《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是卞祖善熟悉和“拿手”的曲目,而昆明聶耳交響樂團亦對此作品并不陌生。音樂會上,“柴六”的演奏很出彩,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音樂高潮。
昆明聶耳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是成功的,音樂家們的精神面貌非常飽滿。這是一個擁有技術實力和經驗積累的樂團,聲部均衡且人員年齡結構合理,弦樂聲音有張力,管樂聲音有氣勢,在國內各地方樂團中,它的綜合能力比較靠前。近期,這個樂團剛剛結束了在銀川第二屆全國西部交響樂周上的表演,當時筆者也在現場,在八個院團中,他們以超水平的發揮拔得頭籌,在整個音樂周中獲得了較大的反響。
本場音樂會,昆明聶耳交響樂團以整體的敬業精神給人們留下了難忘印象,然而,他們的生存空間和事業處境卻顯現出了相當的窘態,筆者從一點上便觀察到了此現象的嚴重。昆明聶耳交響樂團的演出基礎設施差到了極點,簡陋的昆明劇院就像一座老式的電影院,一樓早已被商店所占,聽眾需穿過商店走上二樓才能夠進入劇院。劇院的四壁、休息室、化妝間均很老舊,舞臺上的擋音板是幾塊自制的木板,而地板則凸凹不平,整個面貌窘迫而狼狽,比起街面上豪華的現代化大廈,其反差非常鮮明。看到這里,筆者內心頗有感觸,一是為我們的音樂家不畏艱辛、甘愿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二是為現代化城市建設中忽略專業音樂廳項目而感到悲哀,試想,堂堂西南的省會大城市,居然沒有一個專業音樂廳供職業交響樂團使用,這是一個多么不可思議的現實!所幸最新聽到的消息,省里正在加快落實,在不久地將來把現代化的專業音樂廳交給樂團。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