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視野中的“水民生”
秦嶺的《在水一方》是國內首部反映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紀實作品,在題材上具有開拓意義,而作品中展現的“水民生”,則溢出了“紀實”的范疇,展現出作者獨特的人文情懷。
《在水一方》是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又受到水利部的關注,因此,具有宏觀的視野和全局的考量。從《在水一方》可以看到,作品涉及了水資源危機、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利人、農民、農村社會等方面,幾乎涵蓋了“水民生”的各個環節,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觀測平臺。秦嶺切入作品的視角,來自自己缺水的體驗,他說,在旱井邊打水是“兒時記憶里一成不變的定格畫面”。但是對于擰開水龍頭就能喝到自來水的城市人來說,并沒有缺水、求水的體驗,于是,《在水一方》描述的農村飲水狀況就顯得觸目驚心。西北農村長大的秦嶺,深刻知曉水,也能深刻理解農村飲水工程的意義,因此,他掩飾不住“亢奮”,激動地觀察著農村飲水的變化。秦嶺的情感“介入”固然使作品的客觀性打了折扣,但是,火一樣的彌漫的情感使作品激情四射,他把自己的記憶、渴望和憂慮一股腦端出來了。作者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看似簡單,卻很難,這是寫作的“大道”。秦嶺寫水,無意間契合了這一理論。
對于《在水一方》,秦嶺最愿意講的一個詞是“宿命”,因為,水問題雖然是命題作文,但是跟他的思想路向、文學創作正好產生了共振,可謂天賜良機。作為著名作家,秦嶺雖然定居天津,但是一直沒有忘記此前自己西北農村人的身份,經常回甘肅天水家鄉省親訪友,因此,直觀地感受到了第一手的農村生活?;谧骷液娃r民的雙重視角,再加上對時事的敏感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氣質,秦嶺一直關注“三農”,尤其是關注宏大、普遍的有關農民民生的問題。秦嶺2008年出版的《皇糧鐘》被稱為“第一部成功反映農業稅的作品”,以農業稅的取消為核心,講述了當代農村生活現實?!痘始Z鐘》為取消農業稅而寫,但是基底卻是明確的對農民的同情和對農村現實的批判,其中,唐歲求、秦穗兒、隋圓圓幾位主人公,不得不因貧困或忍辱、或賣身,喪失尊嚴,被權力玩弄于股掌之上,是新世紀以來文學中出現的較出色的農民群像。如果說秦嶺在《皇糧鐘》中的哀民生之多艱來自觀察和感受的話,《在水一方》正好帶給他更大規模的對落后農村生存狀況的實地調研和客觀數據,開拓、加深了他對農村問題的思考空間。
秦嶺的《皇糧鐘》暗合了“民以食為天”的古訓,《在水一方》則同樣暗合了“食以水為先”的古訓。秦嶺也許無意識地潛入了“食”、“水”這兩大根本民生的文學寶藏。寫作《在水一方》的秦嶺,始終沒有忘記“我”的存在,他在列舉數字的同時,不斷分析和感悟,因此,作品從材料到表述,都能夠看到作者的身影。秦嶺的傾聽和思考,使本來題材“堅硬”的《在水一方》具有了多個視角,不是油光水滑,而是帶有質感和“毛邊”。秦嶺塑造了一個具有使命感的“我”,突出前行的艱難、問題的嚴重和解決后的歡樂,為全書定下了悲欣交集的美學基調。秦嶺說,“我告誡自己,只要邁出,就必須義無反顧”,“我在用我42碼的腳丫子,丈量中國農村飲水安全與飲水安全工程的內心與表征”。同時,作為小說家,秦嶺在作品中又添加了許多關于水的故事,這些故事使作品超越了冰冷的數據展示,以強大的人文內涵震動了讀者。當水無比重要,成為一種價值觀的時候,圍繞水的故事就耐人尋味了。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作品中,直接觸及這個題材的名作很多,鐵凝的《秀色》、鄭義的《老井》都講述了直接由缺水引發的人性沖突。秦嶺在《在水一方》也講述了一些關于水的故事,帶有小說家的筆法,有的已經有微小說的味道,也可以視為他對當代文學“缺水題材”傳統的延續。
飲水安全問題關乎個人生存權利,因此,廣義的飲水工程也永遠在路上,未有窮期。秦嶺表示,他將把水從“紀實”搬進“記憶”,令人期待。對于秦嶺來說,從“糧”(《皇糧鐘》)到“水”(《在水一方》),他發現和書寫了又一座“文學礦山”,而能否繼續從中獲取資源,仍然需要堅持對民生的關注和對文學的謙卑。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