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衡與話劇《天下第一橋》
話劇《天下第一橋》劇照
十月的青島,天空和大海一樣蔚藍澄澈。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舉辦為這座美麗的城市增添了一股熱烈氣息。
《天下第一橋》是甘肅省話劇院參加演出的原創劇目。許多觀眾慕名前來,一是要看看甘話展現在舞臺上的這座橋,二是為了親眼目睹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朱衡的精湛演藝。
“中山橋”,這座厚重壯觀的鐵橋,是蘭州的標志性建筑,它穩穩地坐落在黃河之上,望腳下河水東流而去,看身邊塵世幾多變遷。它是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奔來遇到的第一座鋼鐵大橋。在這部戲中,人們看到朱衡塑造了一個清末在蘭州任職,并且主管修建黃河鐵橋事宜的官員——彭英甲。
彭英甲,字鐵函,號炳東,承德(今沈陽)人。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在偏遠的西北黃土高原之上,腳踏實地,忍辱負重,完成了一件千百年來被人們認為無法完成的事情——在黃河之上架起一座鋼筋鐵骨的橋梁。朱衡出演這一人物,并沒有充足的史料供他細細研磨。在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歲月中,沒有人會注意“蘭州道”這樣一個小官,并為之樹碑立傳。但作為藝術家,朱衡徑直走向了人物的心靈,那是一個遠去的、無人知曉的世界。今人可以從《創建蘭州黃河鐵橋碑記》中得知當年修橋的簡要過程,而朱衡看到的是一個身處于時代大動蕩、大變遷中,心中有蒼生,卻無力挽乾坤的悲劇人物。
也許,他“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心想在自己任內為百姓造福;也許,他“苦讀圣賢書,牢記圣人訓”,要做一個潔身自好的謙謙君子。但這一切,在他身處其中的那個氛圍中,是多么艱難啊!且不說經費一分一厘的寶貴,他還要面對外國商行、洋人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還有本地鄉紳與社會各界的理解與非議、支持與反對。他并不是橋梁建筑專家,卻要親自負責監督施工,親自簽署《總辦甘肅全省洋務總局彭英甲等與德國泰來洋行喀佑斯擬定包修蘭州黃河鐵橋合同(第三稿,正式簽押稿)》,親自核實建橋的所有具體事宜,包括橋梁的樣式、長度、寬度、用料、時間、費用、人員等等。這么大的一項橋梁工程,僅靠德國和美國工程師及他們聘請的幾十名技術人員是遠遠不夠的,彭英甲還組織選用了大批蘭州本地的工匠,親自到施工工地關心他們的生活,與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在那時看來頗為奇特的情感關系。就是這樣一個似乎沒有多少情趣可言的人物,朱衡將他演繹得絲絲入扣,漸放光芒。用“語言鏗鏘有力……”這樣的話來評價朱衡的表演顯然是太蒼白了,看朱衡的演出,是一次藝術享受。他能讓觀眾從不認識彭英甲這個人到一步步替他擔憂,為他快樂,被他感動。這個人和這座橋,在舞臺上下融為一股強大的氣息,包圍著觀眾,浸潤著他們的心。此乃大功力也!
竣工后的黃河鐵橋首次放行車馬行人,而彭英甲遠遠望著歡騰慶賀的人群,轉身離去,漸行漸遠。此時的朱衡沒有一句臺詞,但他的整個背影仿佛都在說話,人物全部的悲歡離合、情感起伏全在其中了。他踽踽獨行,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中,那一刻,觀眾的心底油然升起一種無法言傳之情。這個鐵骨錚錚的男人,生長于東北的黑土地,最終把他的人生結束在西北,結束在奔流向東的黃河之濱這片黃土地上。沒有人為他樹過石碑,甚至我們不知道他葬于何處,但看過話劇《天下第一橋》的觀眾,也許從此深深地記住了這個名字:彭英甲——朱衡。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