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究竟是給誰看的?
近日,央視動畫責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動畫制作機構(gòu)、央視少兒頻道等十大動畫播出機構(gòu)聯(lián)合發(fā)出倡議,號召全行業(yè)承諾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語言粗俗的動畫片。《喜羊羊》、《熊出沒》兩部國產(chǎn)動畫代表作因“暴力失度、語言粗俗”被點名。不過,如何界定動畫片中的暴力、粗俗,顯然是個技術(shù)活兒,內(nèi)容是否涉暴、動粗自然是標準之一,但這個標準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前提,即這些內(nèi)容對于動畫片的觀看者而言是否暴力、粗俗。
這兩部動畫片究竟多暴力?有人曾經(jīng)統(tǒng)計,《喜羊羊》中,灰太狼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被抓過1380次,喜羊羊被煮過839次,被電過1755次。《熊出沒》曾在十分鐘的時間內(nèi),爆粗口21次,其中包括“見鬼”、“臭狗熊”、“去死”、“笨蛋”等不雅用語。還有報道稱,今年早些時候,江蘇連云港市3名男童在一起玩耍時,模仿《喜羊羊》“烤羊肉”的情節(jié),致使兩名兒童嚴重燒傷。以上三個證據(jù)都隱含著一個前提——《喜羊羊》和《熊出沒》對于低幼兒童而言過于暴力。
不過這兩部動畫片的觀眾構(gòu)成除了低幼兒童,還有少年、青年甚至白領。而實際上,《喜羊羊》等的流行與25歲左右的白領追捧密不可分。在劇中挨打受氣的灰太狼一度被立為“新時代好男人”的榜樣,而喜羊羊、懶羊羊、美羊羊等也被對號入座變?yōu)椤皟?yōu)等生”、“普通人”、“校花”等典型人物,成為白領童年追憶的一部分。作為回饋,制片方在相繼推出的大電影中,也加重了“灰太狼”與“紅太狼”的愛情戲份,“我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之類的網(wǎng)絡用語也被陸續(xù)引入臺詞——為了討好各年齡層的觀眾,《喜羊羊》們悄悄植入了成人的審美標準。這樣做的好處是,把平時對國產(chǎn)動畫嗤之以鼻的青年人收編到了收看隊伍中,劣勢則是對于劇中的成人笑點,兒童聽不懂,而對于低幼情節(jié),成人又覺得小兒科、沒意思。《喜羊羊》5部電影票房增長率不斷降低,第5部首次出現(xiàn)負增長與此不無關(guān)系。
在電視動畫方面,“羊”和“熊”的定位也未必清晰。曾有報道提到,兩部動畫片主力觀眾群在4到14歲之間。以國外的標準衡量,這個定位非常籠統(tǒng)。在美國,6歲以下兒童收看的動畫片有專門的“綠色標準”,涵蓋了語言、行為、色彩、音樂、鏡頭運用等多項內(nèi)容,像《貓和老鼠》這樣的動畫片在美國是嚴禁6歲以下兒童觀看的,因為片中有砍斷貓尾、把貓夾扁等情節(jié);日本的動漫分級不但明確劃分了低幼、少年、青年、成人等多個領域,對于不同級別動畫片的播出時段、播出內(nèi)容也有相應規(guī)定:《天線寶寶》這樣的低幼片播出時段一般是白天,成人的限制級則在零點以后,像國人熟悉的《死亡筆記》、《死神 BLEACH》等動畫片都是深夜檔,《圣斗士星矢》的播放時段則是早晨6:30,屬于限制級別;韓國的動畫片則分為全年齡、12歲以上、15歲以上與18歲以上幾個級別。在這些國家中,《喜羊羊》們恐怕很難立足,因為它身上混合了低幼兒童的故事情節(jié)和成年人的行事方法,按哪種標準執(zhí)行都不合適。而在標準模糊、缺失分級的國內(nèi),這種方式在一時可以左右逢源、老少通吃,可一旦政策有變,這些成功秘籍就會成為把柄被人逮個正著。
所以,要對喜羊羊們問責,先要為國產(chǎn)動畫片立規(guī)。這個規(guī)矩中,不僅要像新聞報道中所說,“對暴力、低俗、危險情節(jié)和不文明語言進行嚴格限制”,更要加入明確的分級制度,讓兒童看到綠色健康的動畫片,也讓動畫片的制造商制定清晰的市場定位,按需為各年齡層提供適當?shù)南M產(chǎn)品。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