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美”呈現神秘非洲獨特魅力
臂盾 肯尼亞 1900年
戰斧 坦桑尼亞 1900-1940年 戰斧剛果(金)、贊比亞1850-1880年
飛刀 剛果(金)1850-1880年 飛刀 剛果(金)1920-1940年
前些年,我國考古界專家楊泓先生曾推出了再版的《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本來大家并不看好其銷量,總感覺太小眾和學術化了些,但沒想到出人意料的是市場反應居然還不錯,頗受關注。也許在冷兵器時代早已遠去的今天,加之社會文明的進步,使得這些武器看起來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如此遙遠,但如果當你有機會再一次走近它們,就會發現原來人類的許多本性正是掩映其間的,并借此可以開啟通往深層次的文化本真之門。近日,“致命的美——中部非洲古代兵器藝術展”在天津博物館舉行。這是天津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以來引進的首個國際大展,300余件源自加蓬、剛果、蘇丹、安哥拉、贊比亞、盧旺達、烏干達、喀麥隆、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國的傳統兵器帶領觀眾“走進”中非,揭開這片神奇大陸的面紗,充分領略非洲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此次非洲兵器展通過一系列的照片、圖片、實物、景觀等方式展示了神秘的中非,并從全方位的角度展現了傳統中非兵器中所蘊含的文化與歷史,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非洲。
漫步于展廳中,可以發現展覽還特別開辟出一隅仿真造景展示空間,讓穿著具有非洲風情豹紋裝扮的表演者現場演繹非洲特色的音樂,隨著那原始而歡快的節拍,觀眾好似穿越了時空,自然而然融入到了整個展覽的非洲生存環境當中。此外,參觀此次展覽的小觀眾們顯得尤為引人注目,孩子們對這些看似熟悉卻又很陌生的展品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不停地提問、思考其用途。一位家長說:“趁著‘十一’長假帶孩子來參觀這個展覽很值得,孩子們很感興趣,真正增長了見識。”
女性+武器不僅是好萊塢的專利
傳統中非兵器的制造和使用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直至歐洲火器大量輸入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其中鐵制兵器是中非地區人們高超冶煉工藝的代表。中非兵器是其原始部族文化和自然環境的產物,同時也是部族文化延續的重要載體。在展覽開幕當天舉辦的國際研討會主題報告中,非洲傳統兵器專家恩·艾森介紹道:“中部非洲的東部、西部地區,不同地方所使用的武器形制不同,東部以農業為主,所使用的武器中便會融入其使用的一些農作物生產工具的特色,而西部并不以農耕生產為主,大部分是森林,樹木植被比較豐富,所以在武器中就會體現出一些游牧民族或者用于打獵使用工具的特色。每個地區都擁有自己的武器形制,如東部地區由于來自印尼和中亞等地移民的影響,其農業和武器也相應地發生變化,而帶有自身民族和文化的特色。”這些武器可以使用在戰爭中,同時也可以使用在日常一些農作物的生產中,某種程度上可以兼具武器和農作物生產工具兩種功能。其實許多的兵器都是從生產工具中逐步演化而來,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個武器。
傳統兵器是根據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的變化而隨之進行形制演化的,由此它也從一個側面深刻地反映出當地人的生活習慣、生態系統以及民風民俗等。除主要被用于戰爭或生存工具外,它還有著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功能。如兵器的使用可以作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特定的武器通常象征著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和權力。在展覽中,通過一組來自中非某個部落正在使用其具有代表性武器形制的圖片,可以了解到“如果看到一個女性旁邊有某種特定形制的武器,就說明她有可能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妻子”。在中非的一些部落中,由于屬于母系氏族社會,女性的地位因此也非常崇高,所以一些可以代表身份地位的武器一般大多是由這些部落首領的妻子來保管或持有的。
此外,有關專家表示,還有一些兵器已經完全喪失了其原有的功能而成為儀式用具或交易貨幣,甚至有的只是被用于一些簡單的舞蹈。有時,他們還會在武器制作完成之后、使用之前這段時間,通過一些儀式為武器注入某些所謂神奇的力量。及至今日,中非傳統兵器仍在某些地區或場合保持著其奇特的文化功能。
看到的是狐貍其實是比狐貍還聰明的部落?
傳統兵器作為中非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重意義和功能,而其中帶有濃郁地域風格的造型和紋飾則體現出了中非人們獨特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情趣。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武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它實際上代表了中非這個地區的文化與歷史,甚至其背后還有著他們對于人生的看法和思考及觀念的反映,蘊藏了他們的思想和文明。“在中部非洲的武器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武器所使用的材質是決定于當地所生產的材質。有些武器并不像我們今天認為的是金屬做的,實際上他們是木頭做的。在形制上也有一定的規定,因為他們要通過這些武器的樣式和材質來向大家證明它是從哪個部落來的。同時,由于地域和文化上的差異武器在造型上也會不同。”來自比利時的非洲文物專家馬克·李奧·菲利斯談道。
非洲的兵器藝術與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蘊涵著一種自由的、發散性的創造在其中,展現出了人們強大的藝術創造力。一些武器被裝飾得非常漂亮,精良的做工、考究的用料—— 一般越是裝飾手法復雜的兵器,用材也會非常昂貴,而這類武器往往是不能被用于戰爭中使用的,通常只用作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仔細觀察非洲最引人注目和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兵器展品——“飛刀”,你會發現它和一般的刀不一樣,它更為強調刀的刃部,使那部分比一般的刀更為薄而有力,而在飛刀刃部的地方都會有一些非常細膩的裝飾,有的還會在手柄部分加入裝飾性的保護物,這是冶鐵的鐵匠或藝術家們在最后打造武器時添加上去的細小裝飾。所以,一件在戰爭中具有很強殺傷力的兵器,當被作為藝術品欣賞的時候也可以很美。
對于中非傳統兵器所蘊藏的獨特藝術創造力,馬克·李奧·菲利斯解釋說:“有時西方人在看到這些兵器上的造型時,就會將其看成是一種動物或象形手法,如狐貍、眼睛、嘴巴、身子等,但這只是西方人的理解,其實它往往并不代表一種動物,而是非洲某個部落具有特定深刻含義的圖騰或者象征,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模擬造型。非洲傳統兵器的美也正在于此,其形制中每一個弧線形的刃部所構成的弧形甚至都是有其特定含義的,這些含義都是其自身部落才能理解的圖騰或標志,如果去問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但這些武器所構成的整體形制是肯定蘊含著一個圖騰或意義在其中的,絕不會是隨便打造的造型,而是融入其本族或本部落的特色在其中。”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