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的攝影 提出問題的影像
2013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現場
9月19日,第13屆中國國際平遙攝影大展如期拉開了帷幕,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古城平遙,像往年的這個時節一樣,再次被天南海北的攝影人蜂擁而進,熙熙攘攘好不熱鬧。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平遙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格局,使得“攝影江湖”的味道更可感可觸。
今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主題是“走向生活的影像”,并引申出3個問題:攝影如何改變我們觀察和表現世界的方式,生活如何進入攝影并改變攝影的內涵與外延,攝影與商業消費結合后如何影響我們。
走向生活的影像,是對攝影神秘性的一次剝離。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展覽追求大畫幅的視覺沖擊力,卻忽略了攝影本應具有的心靈沖擊力。“走向生活的影像”,也是對去年大展主題“回歸·超越”的回響,乃至答案。
誠如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主題的闡釋所言,在這個手機像素都達到了4000萬的全民拍攝時代,攝影的神秘性被徹底祛魅。但“影像走向生活”,就是不假思索地把鏡頭對準生活的柴米油鹽、犄角旮旯一陣狂拍么?問題顯然沒有這么簡單。走向生活的影像并不是以攝影的方式再現生活的表面,而是追問:“我們現在過的是一種怎么樣的生活?我們現在過的生活還能如何變得更好?”
我們現在過的生活,是愈加方便、愈加快捷的生活,但方便快捷的城市生活背后,卻是偏遠地區資源被耗盡、礦山被削平、地貌被改變、生態被破壞的嚴峻現實。本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評委會大獎得主杜子,正是以冷峻、清晰、超大體量的景觀系列攝影《瘢痕》,向我們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已經付出和依然在付出的巨大代價。杜子介紹說,這組作品除了拍攝過程異常艱難以外,他的每張照片都是由至少200張高分辨率的數碼文件拼貼而成,每張照片像素高達十幾億甚至三四十億。他就是要用驚人的細節呈現不合理景觀的存在,從這個層面來說,杜子的攝影語言和輸出形式是與他“蓄謀已久”的攝影題材高度契合的。
除此之外,四月風攝影網組織的“日常困境”系列群展,更是集合了諸多年齡段的攝影師,用攝影的方式追問各自生活中的困境。他們使攝影超越了長期以來愉悅視網膜的低級審美,成為了引發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對現實進行深入思考的媒介利器。來自遼寧的攝影師邱紅楓的作品《超越真實的海岸》,以塔吊、巨輪和不遠處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構筑了一幅幅“超真實”的人類向藍色海岸勢不可擋的“斗天戰地圖”,作品場景和視野的宏大,引發了觀者內心一種強烈的不安:我們的海岸線就該被這樣開發么?
光學性能優異的鏡頭、超高像素的CCD或者CMOS、強大的圖像處理芯片……這一切使得從誕生之初就以客觀記錄對象表面細節見長的攝影,如今更加如虎添翼,從時間之流中精心框取的生活切片,以令人震撼的細節和清晰度,逼迫著我們對那些掛在展墻上凝固的生活瞬間,給予日常生活中未曾有過的靜觀和深思。的確,攝影做不到絕對的客觀和全面,但當我們面對這一張張人類文明史上從未有過的人作用于自然、攫取于自然的震撼圖片,誰又能說服自己這一切未曾發生乃至發生了也不必大驚小怪呢?
攝影走進生活,走進的不僅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和周遭,同時也應該走進生活在當下的人們的心靈秘境。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和自我,都渴望淋漓盡致的表達和平等真摯的溝通,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畢竟誰也沒有義務一定要接受某人的表達,并且保證能夠聽得進、看得懂。因此,在把攝影當做一種藝術的手段和媒介表達自我感受和個人想法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地捫心自問:個人的深切感受,是不是生活于這個時代的個體亟待言說又尚未以藝術的方式加以巧妙呈現的呢?千萬不要想當然地以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任何的主觀感受都未必能讓所有人感同身受、翹首企盼。
本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邀請的國際超現實主義攝影師羅杰·拜倫,無疑是純粹建構自己的影像藝術同時又可以游刃有余地吸引大眾眼球的頂尖高手。他利用人類潛意識對于墻角幽閉禁錮的聯想、對于骯臟既排斥又迷戀的悖謬以及對于特定形態的線條神經質般的情感投射,導演了一個又一個看似靜默無聲但又邪戾四溢的黑白影像世界。無數的攝影師和愛好者們,對這些拍于南非約翰內斯堡的影像驚嘆不已,而這些影像之所以能夠跨越時間、文化背景的阻隔,根本的原因還在于攝影師深知:無論我們的種族、生活和所處的時代多么不同,人類的集體無意識和形而上的神秘,是值得攝影也適合攝影永遠探索的。
表達觀念和探索心靈,一直是年輕攝影師最為熱衷的,但反觀高校攝影專業學生們的作品不難發現:雖然他們的攝影裝備和相關技術(攝影、構圖、曝光、數字后期等)十分精良,但在用影像向生活提問和用影像表達自我這兩個方面,還稍顯稚嫩。在平遙的土倉高校作品展區,我們可以輕易看到“頭戴防毒面具,控訴空氣污染;腳踏干裂大地,呼吁節水環保”這樣簡單、生硬的圖解式觀念攝影。
透過歷經十三載風雨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我們不難發現,攝影終于走出了雪月風花、畫意唯美的低層次審美需求,攝影可以記錄、可以表達還可以思考,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雖然穿透萬花筒般絢麗迷人的生活表象很難,但這種智識思辨的樂趣,已經讓人們熱血沸騰、躍躍欲試了。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