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為王 文化制勝——評《大電影制造:熱門影視的光影世界》
在一個全媒體渠道、多元化選擇的時代,各種資訊進一步借助強大的影音形式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藝術領域也創作出大量美輪美奐的視聽形象走進人們的心靈。《大電影制造:熱門影視的光影世界》(丁亞平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一書,以“大電影”的概念涵蓋了電影、電視劇、電視電影、動畫片、微電影、網絡自制劇等諸多影視藝術樣式,回望2011年各個門類影視作品的爆發性增長,在豐收的喜悅中冷靜地檢閱并審視光影世界背后的文化意義。全書不僅各個話題之間充滿了對話感,而且字里行間也充滿了與讀者的對話感,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讓人仿佛置身于學術茶話會的現場,一起去探尋我們應該如何以品質兼市場的方式回歸影視藝術的本體。
一部樸實睿智的影視讀本
該書共計五大部分16個章節,分別以電影、電視劇、動漫、新媒體、進口影視劇為題,從縱觀全局的眼光出發,深描了2011年中國影視的發展狀況。盡管著述者始終以專家的身份談觀片體驗、談產業生態、談文化愿景,但時刻謹記業界人士和普通觀眾的立場與訴求,在與讀者的懇切交流中充盈著傳統知識分子“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在這樣的張力中所生發的影視現象與文本的解讀,自然就會打通學術與日常生活的慣常壁壘,以樸實睿智的觀念表述抵達影視創作與鑒賞的第一線,踏踏實實地發揮出批評的積極力量。
這樣的立足點,也讓人感到著述者和讀者一直都在一起:一起擔憂電影和電視劇重商輕藝的傾向,一起觀察動畫片從做大到做強的跨越,一起欣喜于井噴之網劇的漸入佳境,一起洞悉到微電影的草根夢與廣告情,一起反思影視播出平臺向“進口片超市”的蛻變,一起感嘆這些“最終要對人的精神與心靈有所裨益的藝術形式”的瑕瑜互見,一起歡呼它們開始看重人文思想和美學風格的開掘和拓展。于是,在閱讀過程中總是能夠享受到的互動和共鳴,賦予了這本書鮮活靈動的思想魅力。
一種清醒高遠的學術聲音
由于定位于大眾讀物,該書沒有從理論層面界定“大電影”范疇,然而,各章節見微知著,處處勾連,為我們繪制出一幅建構中的大電影圖景。這里的大電影,應該是指各種影音藝術品借助全媒體渠道傳播給受眾,既競爭又共謀地做大做強影音市場,并催生其他衍生品進入流通,由此在產業與文化的雙重維度上所營造出的一個總體圖景。201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入了第十個年頭;2012年,中國影視的全面產業化改革進入了第十個年頭。“十年總結,放眼未來。”在這樣一個節點,中國影視發展如何避免昂首高歌中的盲目躍進,著述者清醒高遠的思考給我們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照。
目前,電影和電視劇在影音藝術中發揮著更主要的文化影響,該書對此投入了更多的關注。諸如,對于電視電影、時政電影、粉絲電影與合拍電影熱點的理性審視,對于自制劇、定制劇與門戶劇走向的產業解析,對于翻拍、續拍與套拍盛行的冷靜觀察,對于影視作品同質化回流的深深憂慮,對于全媒體格局下整合營銷與病毒式營銷互補的充分肯定,等等。與此同時,不僅指出了中國影視原創力不足、文化空心化、產業群雄混戰等現實困境,而且捕捉到了各種亮點。當中國影視在泛娛樂化的道路上狂奔之際,在文本系譜中梳理這些影視產業生態與文化生態的相生互動關系,就非常具體而深入地揭示出了一個道理:如果影視作品的經濟考量、藝術訴求與文化效能的走向融合,能夠有效地推進中國內部的自我認同和外部的形象合法性,那么,中國影視就為自身奠定了健康長久發展的基石。
一曲余音裊裊的文化交響
該書各章節的闡述重點不同,但從產業格局和文化態勢上相互呼應,并且堅持指向影視實踐層面。每一部分都專門設置了一章文本細讀,此外的章節也緊密聯系熱門影視作品展開討論,從影像、敘事、聲效、道具等方面加以多視角的梳理。面對2011年影視產業數據的一路飄紅,在“影視經濟繁榮”與“影視藝術繁榮”的辯證思考中,著述者更關心如何弘揚藝術對于文化的建設性思維品格,即讓光影世界充盈著中華文化的正能量,讓普通觀眾在愉快的影視欣賞中獲取人生向上的激情和動力。“文化強國”已經從討論中國影視創作與鑒賞的關鍵詞、主題詞與目標詞,在這里被發展成為一種批評理念。閱罷全書,對于通過挖掘中國故事的市場元素來傳達民族文化的精神價值的呼喚,久久縈繞在腦海,越來越響亮,越來越堅定。
從回顧2010的《大電影時代:異彩紛呈的熱播影視》走到檢閱2011的《大電影制造:熱門影視的光影世界》,著述者作為一個學術群體的堅守已經初步彰顯,即讓專家的聲音介入公共領域,讓理性的學術溫潤大眾鑒賞,推動影視產業與影視文化的共贏。這樣的淡定和執著,使得照耀著中國影視前進道路的光線從高亮漸漸調整到柔和,我們所能看到的中國影視的形象更加面目清晰,我們所能期望的中國影視的未來也更加腳步穩健。中國影視要“走在世界”,需要更多這樣的努力。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