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舉行
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國民協、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主辦的2013年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天津皇會文化展暨韓美林藝術基金會捐贈天津皇會儀式也同時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著名美術家韓美林,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馬文輝等出席了活動。
開幕式上,韓美林藝術基金會向天津皇會捐贈了50萬元,獎勵和資助那些歷史悠久的瀕危老會。同時,由民間保護天津皇會基金管委會向十道老會捐贈為其出版的皇會文化檔案叢書。
出席研討會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陶立璠,中國民協副主席、吉林省民協主席曹保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櫻井龍彥,韓國國立昌原大學教授高惠蓮,英國巴斯大學教授余德爍等來自大陸及臺灣地區和美、英、韓、日等海外學者40余名。專家們不僅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以轉型期的傳統文化及媽祖文化為議題,圍繞由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過程中傳統生活的地位與價值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馮驥才指出,傳統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或文化中的生活,與老百姓的吃喝拉撒、婚喪嫁娶息息相關。他認為,非物質文化既是過去時,又是現在時,還是將來時,但最重要的是現在時;是存在的生活,是有生命的遺產。他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今天的傳承和未來人們的共享”。
研討會期間,還舉辦了天津皇會文化展,展示天津皇會的儀仗執事、消失的老會以及天津媽祖文化源流嬗變,并邀請西碼頭百忍京秧歌老會、劉家園祥音法鼓老會、楊家莊永音法鼓老會、掛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群英武學社五道老會進行現場展演。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