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和紙隔著千山萬水
向北魏致敬(水墨) 喬曉光
喬曉光在教學和剪紙的余暇,畫了很多畫,這些作品是思緒飛揚的圖像記錄。我們難于猜測他心靈內部的復雜活動,只能從這些毫不收束的作品中找出理解的線索。這樣的作品不是出于功利目的,不為了炫耀才能,也不為了取悅他人。這是一個人自己在紙上的陶醉,是喬曉光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斗爭和糾結。
10月12日至11月6日,“對偶的世界——喬曉光水墨藝術展”即將在798藝術區東街燦藝術中心舉辦。展覽以喬曉光近幾年創作的40幅作品,記錄了他水墨作品的探索狀態和逐漸明晰的水墨藝術走向。看他的作品時,很容易被吸引到情緒的澎湃之中。這些倉促的筆觸時常會前言不搭后語,但也有不瞻前顧后的果斷。它們大多都由復線構成,外形極不確切,如果你喜歡具體而細致的繪畫,就一定會失望。
如果我們先把關于繪畫的條條框框放一邊兒,說不定就會承認,這些作品是朝我們不知道甚至未曾體驗的地方發展,并構成了懸疑的美。你甚至也會覺得這個人在平凡的事物里覺察到了某種非凡,然后用非常的手段捕獲到我們未曾深入探究的感受。
的確,喬曉光的畫與傳統的筆墨遠隔千山萬水,和信筆涂鴉僅一步之遙。對這樣的作品,我們以往的經驗不見得能完全處理得了。在我們原有的那套欣賞和識別繪畫的經驗失效的時候,不強去生搬硬套,興許會找到另外的途徑。從習慣上看,喬曉光的作品既不骨法用筆也不應物象形,完全不符合毛筆時代繪畫基本的規約。可當我們注意到毛筆時代早就被電腦鍵盤替代的事實,也應該意識到,毛筆所建立的繪畫制度,已被擠壓出大眾的日常生活。在鍵盤時代的中國,毛筆和宣紙不應是過時之物,而是能確立現代中國民族藝術風范的媒介之一,它更需要清新的心靈與之匹配,使它能在當代散發優美的氣息。人們有理由期待未知的、兼具審美多樣性的藝術作品,毛筆和宣紙有充足理由在當代藝術的制高點上令人由衷欽佩地匯合。
從這個角度看,喬曉光的路徑就值得贊賞和關注。在美術領域,改革開放帶來了這樣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接納和正視西方工業化以來的現代主義遺產?現代主義或許不是我們必要的精神需求,它諸多的細節甚至被看做是過時的東西,它所導致的藝術作品也不見得有多高妙,但是,它像季節,哪怕把它比喻成寒冬,也無可置疑地籠罩著我們。如今當我們面對如此多樣的思想集合,在多大程度上能看到這是藝術領域中思想自由的復興呢?我想喬曉光的作品確是在現代主義激發下創造力的蠢蠢欲動:看,我的道路!
我們對繪畫的欣賞,是自己心靈世界的投射。同樣,畫家即使再怎么化妝,也無非是用某種媒介來呈現他心靈與世界的關系,裸露出他心靈世界的豐富或者蒼白。中國畫也包括其他繪畫所面臨的,是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這兩種資源不可遏制的融合。當我們拿起畫筆,面對的并不僅僅是這個世界的表象,還有中西文化共同構建的千山萬水。這種老生常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欣賞和創作兩方面都面臨重新繪制中國文化版圖的問題。例如,在繪畫面前,一直到晚清都適用的古典經驗是珍貴的,用這些經驗當然也能領略年畫和寫實繪畫,但這套經驗在今天絕大部分失效了。
今天的中國,城市人群基本上是生活在各式各樣的現代主義結果之中。你的城市和你的房子、車子、手機、電腦,包括決定你行為和思想的種種淵源,使你看上去很現代,但你的心靈未必不是古老的舊世界。今天的美術之美,說到底,就是從我們心靈萌發的新芽與腐朽的對抗。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