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紀實
文化鑄市
——秦皇島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紀實
秦皇島市民在“山海關·中華龍抬頭文化旅游節”現場懸掛的知識牌上學習民俗文化知識。CFP
中秋佳節,河北省秦皇島市夜色正濃,曼妙如詩:在城市中心廣場,市民們伴隨著歡快的音樂翩翩起舞;充滿異域風情的北戴河街頭,身著紅衣的文化人手持薩克斯,一曲《悲傷的天使》令俄羅斯游客流連駐足;靜謐的秦皇島市圖書館,市民在書海中暢游。
2年前,秦皇島市成為全國首批、河北省唯一的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秦皇島市由此承擔起在全國和全省先行一步、探索經驗、提供示范、引領文化科學發展的重要使命,一個“廣覆蓋、高效能、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創建形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城市的靈魂。”河北省委常委、秦皇島市委書記田向利認為,“秦皇島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就要積極實施‘文化鑄市’戰略,讓人民生活得更美好,讓城市更有文化品位和內涵。”基于這種共識,秦皇島不斷加快“文化惠民”進程,讓“文化陽光”普照百姓生活。
豐富物質載體:服務設施網絡化
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投入,核心是項目。為此,秦皇島市在長期保持人均文化事業費支出全省第一的基礎上,出臺、落實了無償劃撥用地等一系列鼓勵、扶持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同時,堅持建設資金進財政預算的“盤子”,重點項目進標志性工程的“籠子”。近年來,秦皇島累計投資13億元,規劃建設了文化廣場、圖書大廈、奧體中心和玻璃博物館等一批精品文化設施。
與此同時,面向基層的文化設施建設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全市7個縣區,全部建有數字影院,還建成了7家專題博物館;100%的鄉鎮和街道建有綜合文化站,80%的行政村、83%的社區建有文化活動室,行政村農家書屋覆蓋率達100%;122個群眾文化培訓基地共有志愿者3500余名。
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化,讓市民無障礙親近更多的公益文化場館成為可能。目前,秦皇島市現有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基本實現免費開放,湯河公園、人民廣場、開發區森林體育公園等更成為最具人氣的休閑娛樂場所。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已無縫對接百姓生活,并成為普通人的生活常態。
打造文化品牌:服務供給品質化
近年來,秦皇島市采取完善激勵機制、加大投入和培育專業隊伍等舉措,使一批具有鮮明“秦皇島”烙印的文化品牌脫穎而出,貼近群眾生活、緊扣時代脈搏的公共文化產品應運而生。
——藝術精品工程贏得市場和藝術雙豐收。在央視播放的動畫片《中華小岳云》獲中國電影金鷹獎優秀動畫片獎,大型情景演出《海上生明月》、燈光秀《天下·山海關》填補全省空白,接待國內外游客均達到20萬余人次。目前,全市國家級獲獎作品已達20件。
——一批承載秦皇島形象的文化品牌凸顯。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國際長城節、國際葡萄酒節、“七夕”中華愛情節為龍頭,以望海祈福文化旅游節、海洋音樂節等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品牌鏈條。
——優秀地域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全市有四縣一區分別成為“國”字號文化藝術之鄉,昌黎縣的“三歌一影”不僅亮相央視、走進上海世博,還走出了國門。
與此同時,秦皇島還打造出了以“政府埋單,百姓看戲”為核心的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品牌。目前,“流動舞臺車”“彩色周末”“廣場文藝節”等活動,已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優化資源配置:服務方式便捷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惠民。那么,如何保障文化資源均等分配,令其更好地融入市民的生活?秦皇島市的做法是:創新服務方式,優化資源配置。
秦皇島市推行的公共文化活動事先告知制度,有效提高了市民參與率。輯印并廣泛發放的文化地圖,囊括了文化旅游資源、文化基礎設施、文化組織機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諸多內容,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有選擇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極大便利。
在堅持舉辦節日活動的同時,秦皇島市組織開展了“百場戲劇下基層、千場電影進社區、萬場電影送農村”“城鄉文化走親戚”“關愛農民工”等系列特色活動,供給方式讓公共文化最大限度地靠攏群眾。此外,秦皇島還成功舉辦了第三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等大型活動35項、300余場次,受眾近200萬人次。
“3年前,秦皇島曾以全國第二的評分被列為國家首批28個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之一。現在,已由啟動時僅43項驗收指標達標變成90項全部達標。”秦皇島市文廣新局局長李文生向記者介紹,秦皇島基本實現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常年不斷檔”。全市經常參加文體活動的人數已超過126萬人,達到總人口的43.2%。
“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參與,讓廣大群眾成為主角和受益者,是秦皇島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特點。”秦皇島市市長商黎光對記者說,“今后,我們將圍繞‘層次更豐富、產品和服務更多元’的目標,強力完善、發展這一體系。”(本報記者 耿建擴 本報通訊員 李永利 李 薔)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