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悅讀】漫漫哈佛路
哈佛—— “這里讓我成長,讓我用公正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
“我能感覺到自己交織在兩個世界之中。 ”賈斯丁·波特這樣寫道。一邊是哈佛大學和無量的前途;另一邊是需要他的家庭。他應該如期入學嗎?
卓維斯·瑞吉奈和賈斯丁·波特來自美國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遜市,兩人是朋友。他們同在威廉姆摩拉中學讀高中,這所高中97 %的學生是非裔美國人, 67 %是低收入群體。威廉姆摩拉中學不是常春藤盟校。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也很少會申請名校,但是波特先生卻已經在哈佛度過了他的大學一年級,瑞吉奈先生就讀于耶魯大學。以下,是波特先生的日志。
正如學校精美的宣傳冊上寫的一樣,從去年秋天踏入哈佛的那一刻開始,我看到了一個奇特的新世界。
我可以邊吃披薩邊和拉瑞·賽莫斯討論中國的崛起,聽著如同雜志中走出的活生生時尚性感老師的基因課程(凱文·埃根) ,我還可以坐在第一排,聽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阿圖爾·葛文德的講座,他講的輔導與教學的區別令人驚異,受益匪淺。
同時,大一這一年也是我麻煩最多的一年。
我出生在離這里1500英里的地方,也在那里長大,住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遜的一套小公寓里。我全部的生活,大部分就只有媽媽和我。在我出生不久爸爸和媽媽就解除了婚約,他是個和藹的男人,因為他開公共汽車的工作時間很特別,所以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很少見到他。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媽媽對我傾注了她所有的愛。我認為美好的東西,她總是竭盡所能讓我遠離,像電視,流行音樂,甚至和其他孩子在街區打籃球都不可以。十幾歲的時候我也氣憤過,但是我慢慢理解了媽媽作出的巨大犧牲,她每天下午陪我去圖書館,做各種各樣的工作維持生計,給我講故事直到夜深。
我升高中三年級的夏天,當我告訴她我決定申請去新英格蘭讀書的時候,盡管她用微笑做掩飾,我還是看到了她臉上一閃而過的猶豫。雖然我假裝沒有看到,但永遠都忘不了。我向她解釋離開的原因,想要證明我已長大而且足夠聰明,也不害怕一個人的生活,典型的青少年思想,掙脫牢籠,不想被束縛。但是言語聽起來都是那樣的蒼白、無力。
無論如何,我下定決心要申請大學了。最開始想要申請哈佛,后來也有想過其他學校。我知道我進哈佛的機會并不大,我所在的高中也不能提供更多信息,教學高級顧問忙得不可開交。我讀了很多大學申請的相關書目。如果說我從中學到了什么,那就是沒有什么比一篇老套的文章更快被淘汰的,比如“請允許我講講贏得小鎮比賽的那段” 。我寫了自己所注意到的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日益增加的緊張狀態的文章。提前幾個月,我就得到了老師贊許,推薦信已經裝在了貼著郵票的信封里。
你或許可以把我看作超級優等生,只是我沒錢去找大學咨詢師。我參加了時間允許的所有大學預修課程,那是摩拉中學提供的12門預修課程中的9門。我還參加過州級和國家級的科學競賽。我也擔任過主導角色,如高中校報的編輯、國家榮譽組織的成員主席。我曾與幾個好朋友組成了辯論組,在閑暇時間培訓小學、初中孩子的數學和英語。
讓我高興的是, 2011年12月15日哈佛接受了我的申請,我生日的前三天。那天晚上,慶祝活動結束后,我坐在自己的房間里,失控地放聲大哭。我能感到自己交織在兩個世界之中。一邊似乎是無量的前途——全額獎學金、職業提升、出游旅行。但是我要犧牲什么?媽媽和我一直都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我瞬間想到為什么我會因為她臉上的猶豫之色而揪心難過了,那表情和我們第一次被房東逐出來她看我的表情一模一樣。我走了,她怎么辦?她被解雇后的幾個星期,我的恐懼與日俱增。
當然,她不聽這些。她說:“你到哈佛讀書是我這輩子最榮耀的事情。如果你放棄的話,我才會生氣。 ”
我沒有放棄。
就這一年,我讀了篇文章,關于名牌大學為什么吸引不了家庭條件貧困的學生:據斯坦福大學的一個調查表明,來自最低收入家庭的頂尖學生中,僅有34 %進入全國首選的238所大學之一。
我不相信僅僅靠增加經濟援助、制作精美宣傳冊會改變這一趨勢。實際上,對名牌大學望而卻步是因為文化:害怕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離開熟悉的一切獨自面對經濟壓力,工作的動力就是養家糊口。我發現自己在處理問題時都會分心,懷疑自己的角色。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是否屬于哈佛?它曾是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和羅姆尼家族的母校。或許我應該留在密西西比州,那里才屬于我” 。
仍有問題困擾我: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很重要?我開始思考夢想的價值,分析事情的原因(我真的想要當一名醫生嗎) ,甚至開始思考一直以來困擾我的社會經濟結構問題。 (哈佛學生通常在大一結束的暑假出國旅游,我放棄了去希臘游玩的機會,這是要付費的,我沒有錢。 )
這一年的課程,我感受煥然一新。身邊同齡人有的是電子圖書收集狂、科學天才、音樂達人、數學奇才等,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竭盡全力,對未來充滿希望。
我想現在我知道,為什么媽媽堅持讓我來哈佛。這里讓我成長,讓我用公正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
(文/Justin Porter 譯/張妮)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