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德意志劇院:不希望好作品演幾個月后就消失
“我們不希望好作品演幾個月后就消失”
□索尼婭·安德斯(柏林德意志劇院副院長、首席戲劇構作)
□米夏埃爾·德·維維(柏林德意志劇院藝術運營總監)
話劇《俄狄浦斯城》劇照 王雨晨 攝
把國家補貼的錢用到刀刃上
德國柏林德意志劇院有三個演出場所:一個大劇場,一個小劇場,還有一個更小的能容納80人的劇場。這三個劇場我們基本保持每天都有演出,也會邀請世界其他國家和德國其他地方的院團來演出,我們也會到其他國家和城市演出,比如俄羅斯、古巴、韓國等。去國外演出,我們主要由歌德學院提供補貼和資助,比如這次來北京演出《俄狄浦斯城》 ,很大一部分費用是由歌德學院來承擔的,就是說我們這次來北京演出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為了把這部戲帶給中國觀眾。
現在柏林德意志劇院每個月的演出能達到80到100場,平均每年戲劇演出有800到900場,觀眾數量超過了20萬人次。我們劇院有150年的歷史。在講述德意志劇院的歷史時,我們非常樂意提到20世紀初劇院的院長馬克斯,因為在內容創作上,劇院基本遵從了他當時提出的一個思路:對古典作品進行重新演繹,或者借助古典題材來創作新的劇本,我們也會演出德國一些作家寫的比較難以演繹的作品。我們劇院有300名員工,這其中包括管理人員,劇院固定演員有44名,其他的都是一些臨時或特邀演員。很多演員在話劇演出之外,會拍攝電影等,如果這些演員工作太多的話,是不能成為我們的固定演員的。
柏林德意志劇院的演出劇目相當多,每個演出季平均有10部首演劇目,平均每年有30部首演劇目,整個劇院的固定劇目有70多部,我們會把特別有價值的列入常演劇目當中。每一天,劇院一大早會把舞臺搭起來,上午和下午都是排練,到了晚上把舞臺重新搭好,用作晚上的演出。這樣每天的排練和演出,無論對劇組還是劇院整體的組織管理上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在德國,無論城市大小,都有自己的劇院,其中有很多是有政府財政補貼的。這種補貼在立法層面上是有保障的。德國用于話劇事業的補貼還是很高的,如果是按除以德國的居民數量來算,是高于中國的,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太大了。但是像大城市比如北京的國家級劇院,能夠獲得國家的補貼,是比德國的同類劇院要高的。現在德國政界也有些人在討論是否可以削減在文化方面的國家補貼,也有人站出來替我們說話:本來我們就沒有占到整個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一,還要再省的話能省到哪里?
德國的劇場之間競爭很激烈,所以我們要不斷排演新劇。在用錢上我們都要精打細算,盡量把錢投入到藝術生產方面,盡量在管理和技術方面節省支出。我們劇院的演員,如果根據他們的工作量來衡量,其實他們掙的不是特別多,特別是剛入行的年輕演員,他們的收入其實非常低。我們希望能把國家補貼的錢用到刀刃上,盡量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要保證每年30部的新戲上演,還不包括其他需要特別演出的戲。
和誰一起做話劇?
對于我們來說,有兩個問題非常重要:第一是我們和誰一起做話劇,第二是話劇的內容。關于第一點,我們有三個支柱:第一個是劇院本身,我們的演員都非常棒;第二個支柱,是劇作家。我們一直在嘗試資助年輕的劇作家,另外也盡力維護跟我們有常年合作關系的劇作家,有些已經有20年的合作歷史。我們會告訴他們想要什么樣的劇本,通過這個劇本想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第三個是導演,我們定期合作的導演有十多個,我們也致力于培養有才華的青年導演,爭取有更多的青年導演與我們合作。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努力,我們在德國的劇院中享有很大的知名度,這種知名度源于我們的連續性,我們把這些傳統保留得非常好,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過去幾年中,我們一直在嘗試跟所有的從業人員和觀眾進行關于話劇演出的對話,每年的演出季會確定幾個內容主導詞,比如去年是權利、民主和暴力,今年是戰爭與民主。我們也探討過,去年已經有了“民主” ,今年要不要去掉,但覺得去年的演出還沒有把民主這個主題討論清楚,所以今年仍然將其作為演出季的主題。以去年為例,首演大戲就是《俄狄浦斯城》 ,這部戲的主題就是探討政治、家庭與權利,同時還有其他幾部話劇的首演,有部劇作名字就叫《民主》 ,是一位英國的劇作家寫的。除了圍繞主題詞進行的演出,劇院每年也會有其他題材的話劇上演,比如輕喜劇,探討男女關系的劇等。
我們會根據市場和觀眾的反應來調整演出節目單,比如有些演出效果很好,就增加演出場次,有些觀眾表示難以理解或接受的劇目,我們會作出調整或更換,但如果我們認為是很重要的劇,也會讓它們長期出現在固定節目單上。跟其他國家比,我們有個很奢侈的現象,就是可以保證出品的話劇能夠很長時間內不斷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我們有兩個長期合作的已經去世的劇作家,但他們的作品還在不斷地上演。我們不希望好的作品演出幾個月后就消失,所以我們的固定節目單很長,通過大量的排練演出,把這些劇目保留下來。劇院的固定演員也是我們一筆巨大的財富,他們每個人能夠熟練背下來臺詞的角色有15個之多。通過這些方式,劇院確保能夠把重點推薦的戲保留在節目單上。
讓劇院成為和觀眾相遇的地點
我們不只在劇場演出,也會到教室里演出,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年輕人中培養話劇受眾。在這方面我們沒有太多擔心,因為德國本身擁有數量龐大的話劇觀眾群體,同時年輕人中喜歡話劇的人非常多。我們劇院有個部門專門負責青少年觀眾的培養,他們會去中小學和大學做宣傳工作,介紹最新演出信息,另外,我們也會在劇院里組織專門針對年輕人的活動,比如帶領大家來參觀劇院,一起來看戲和討論,舉辦一些工作坊等。同時還有青年俱樂部,讓年輕觀眾報名參加,跟劇院的演員和年輕導演合作,給他們一些小的項目一起去做,如果排練出來的效果不錯,也會公演。通過這些方式,使得劇院跟年輕人之間產生更強的凝聚力。因為劇院有政府補貼,所以學生票也可以有很大的優惠。
排戲之外,我們也非常注重宣傳工作。每年演出季的節目介紹,我們都做得像本書,同時我們還有自己的雜志。現在大部分觀眾都通過互聯網查看演出信息,所以我們投入了很大精力、財力去做網站,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樂趣和挑戰。我們也很注重跟觀眾的互動,通過舉辦朗讀會、主題座談會等,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思路。周末我們會舉辦和讀者見面的活動,探討的話題不僅包括話劇,也包括社會和政治話題等。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在演出之外,讓劇院成為大家相遇的一個地點,因為柏林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宅在家里,不太愿意出去見朋友、跟人交談,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互動,讓劇院成為大家碰面交流的場所。
我們也很注重與國際上其他劇院的合作,我們參加了歐洲范圍內兩個比較大的劇院聯盟。現在話劇界大家都有很高的興趣進行跨國合作,也希望以后德意志劇院在國際合作方面能進一步加強。柏林德意志劇院開展國際合作的方式,有時候是派演員去其他國家演出,但這個執行起來很難,因為我們自己劇院的演出都排得很滿,所以有時候是派一個導演去,或者邀請一個導演來,指揮大家來排演其他劇團的戲。我們計劃明后兩年加強跟韓國首爾劇院的合作,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項目,目的并不是我們一定要合作出一個作品,只是進行最初的接觸和交談。目前我們設定的合作時間是兩年,德國這邊有一個8人小組,包括導演、舞美、演員、劇作家、戲劇構作等,韓國那邊也是8人小組。他們先是交流,看看能不能碰撞出什么火花,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來合作。我們現在希望的是兩個劇作家能找到可以合作的劇本。
(作為“2013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的中外藝術院團交流板塊,索尼婭·安德斯、米夏埃爾·德·維維近日在中國國家話劇院舉辦“劇場運營和戲劇季的運營”專題講座,本文為兩人在講座上的部分發言內容,本報記者高艷鴿整理)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