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新一代再領“新潮”
民樂新一代再領“新潮”
——聽“傳統與現代”青年國樂團首演音樂會
中央音樂學院實驗民樂團,以演奏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家民樂新作品為己任,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曾引領國內當代民樂專業表演的發展,推出了一大批民樂佳作,后來因種種原因逐漸消弭。此番,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國樂團成立,全部由民樂系青年教師組成,不久前在學院音樂廳舉辦了首演音樂會,令人感到振奮的同時也感到清風拂面。
開場作品是陳雷激改編的古曲《酒狂》。古琴按抹輕起,漂浮悠遠;中阮切入,逍遙自在;演奏動靜相間,醉態、仙態兼備。接下來是譚盾為電影《英雄》配樂的古琴、二胡與打擊樂重奏,選自《棋館古琴》《水之上》兩場戲的音樂臺上鼓響弦鳴,張力十足;弓弦闖入,殺氣騰騰。音樂戲劇性很強,二胡演奏生動活潑,中間一段旋律很好聽,只是音樂脫離影視畫面,沒了依托,音響略顯單薄,結構略顯散亂。回憶電影,音樂卻恰到好處。這首曲子如是放入多媒體音樂會更合適。接下來的傳統樂曲《三六》給觀眾提起精神。江南絲竹不用指揮,八位民樂演奏家八雙手如出一轍、心領神會,段落干凈、句法清晰,韻味十足,音樂表演完整完美。《空谷流水》是周龍1982年創作的古箏、管子、笛子與鐘琴的重奏作品。箏撥琴敲,流水潺潺、意境空靈,排鼓滾奏、管子穿行,山野生機盎然。音樂雅俗相間,技法傳統混合現代,抒情繪景,寫實也寫意。這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新潮音樂”的代表作品。演奏相當不錯,只是古箏與管子間音高調整不夠十分準確。陳怡創作的《中國寓言》是一首無調性的現代室內樂作品,漲落起伏的音響敘述的是“東郭先生”、“漁人得利”的寓言故事。《道情——為弦樂而作》回歸傳統。這首由楊勇改編的弦樂曲,采用民間道情音樂為材料展開而成,音樂酣暢、風格純正、演奏精彩,聽來十分過癮。
下半場演出聽起來更加酣暢淋漓。小樂隊合奏《醉舞金剛》,由鄒航作曲。作者介紹說靈感與素材源于西藏民間音樂。作品沒有套用民歌、民族器樂大旋律,也沒有追尋民間音樂風格寫作的套路,而是遵從個人印象與感覺去刻畫佛教金剛形象。技法不拘一格,音樂生動、幽默,畫面感很強。結尾突然,就像看西藏唐卡,人物忽地四散飛走,很有意思。接下來《梅邊四夢》由王丹紅作曲,也是個人印象式寫作,技法傳統而不守舊,聯想不斷、景色不斷。作品有湯顯祖《牡丹亭》的起因,卻是個人心懷的浮想聯翩。音樂意境迭出,引人入勝。隨后的《醉秦》由謝鵬作曲,以作者童年回憶為主題,古城西安的秦風憶舊。作品寫作傳統,板胡領奏,韻味十足。音樂會壓軸的是朱毅作曲的合奏作品《詠南》。這是一首江南絲竹風格的作品,傳統寫法、旋律取勝,分《山》《水》《竹》三個樂章,11人的樂隊沒有指揮,由揚琴領奏。音樂抒情寫景、有動有靜,表演活潑、配合默契,演奏令人屏息靜氣,不愧為樂隊的保留曲目。
這臺演出樂器不用電聲,只是古琴因為音量太小加了麥克,為保持與其他樂器演奏時的音量平衡。現場演出證明,古琴用麥克在音樂廳演出效果更好。否則,很多泛音演奏后排會根本聽不見。但是,保持一種室內樂表演的基本規范與傳統,不用電聲能最大限度展示演奏家控制樂器音量、音色的能力,也是衡量音樂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音樂會以室內樂中小型作品為主,不見民樂隊常見的低音樂器大提琴,音響風格的民族化更顯純粹。同時,舞臺表演注重民樂單件樂器的個性,注重舞臺資源的節省,充分尊重了室內樂表演的藝術規律。
音樂會《三六》《道情》《詠南》等傳統風格樂曲的表演形神兼備、推陳出新,體現出國樂團民樂傳統演奏的深厚功力。這臺音樂會現代作品的演奏細致、精心,有張弛、有漲落、有個性,可以說多數作品的音樂詮釋都很到位。現場效果好壞的參差不齊,有些是作品創作本身的問題。一些探索性新作品寫作得不成熟,在表演實踐中逐漸顯露出來。然而,不同風格、不同技巧、不同年代多樣化室內樂作品的呈示,顯示出青年國樂團把握多種風格器樂作品的表演實力。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