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古出新 精熟生趣——解讀王小勇書法藝術(shù)
王小勇幾十年來一直臨書不輟,在不同階段,臨寫過的法帖不下百余種。從少時初臨《封龍山頌》起,幾乎遍臨“二王”及顏、柳、歐、褚、趙等名家法帖。他曾坦言,年輕時癡迷于《蘭亭序》,臨摹不下三千多遍。近十幾年來,他特別喜好米元章、王覺斯,對米芾的《蜀素帖》《虹縣詩》,王鐸的《擬山園帖》等帖頗為著力,手摹心追,反復臨習,以至爛熟于心。
在長期不懈的臨習和研究中,王小勇對歷代書法的風格特征和審美取向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感悟,晉韻、唐法、宋意、明態(tài)、清趣等均了然于心。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王小勇曾得到“當代草圣”林散之和書畫大家陳大羽的親授。此后,在西泠印社出版社工作期間,又有幸在書壇泰斗沙孟海主持的《西泠藝叢》任執(zhí)行編輯。以他的好學與勤問,得到沙老的耳提面命乃是平常事,沙翁曾將親筆具名的照片贈送與他,并贊其為“可造之才”。這些為王小勇胸襟的拓展、眼界的開闊及書藝的提升,提供了寶貴的機緣。
清楊守敬嘗言:“自來學前賢書,未有不變其貌而能成家者。”王小勇深諳此理。他將數(shù)十年臨書的積累和學養(yǎng)進行陶冶熔鑄,轉(zhuǎn)益多師,博采眾長,將前賢的行筆行氣運用生發(fā)于自己的筆端。因此,從其書作中既能感受到沙老的蒼莽老辣、又不乏散翁的靈動遒勁。王小勇以行草見長,用筆爽暢明快,筆勢內(nèi)沉外揚,寓靈巧于剛勁之中,同時又兼擅篆隸楷諸體,榜書瀟灑遒健,氣勢磅礴;隸書深得《石門頌》《西狹頌》《禮器碑》等的滋養(yǎng),再參以篆草書意趣,韻味十足、風格獨具、甚為有趣。
數(shù)十年寒來暑往,勤奮刻苦的臨池和修為使王小勇眼界更高、視域更闊,在技法上也達到精熟出神的境地。故而,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自然之趣,米芾的風骨超邁、王鐸的灑脫奔放在王小勇的作品中兼而有之。他喜愛他們表現(xiàn)意味強烈的書風、激越跳蕩的筆線、點線明快的節(jié)奏、強烈鮮明的形式美感,但更愿趨從于“二王”的筆勢中和、用筆圓潤,變激越跳蕩的運動形態(tài)為平穩(wěn)圓潤的秀雅之貌,有味有趣,并力求在輕松、流暢、遒勁、靈巧的形式美感之中,實現(xiàn)金石味與書卷氣的完美交融。誠如評論家高松年所言:“米芾書風是在氣勢和變化之中求得美感,而王小勇則在學習米芾的灑脫之中,又融合了‘二王’的特色,所追求的是一種外柔內(nèi)剛、亦柔亦剛的美學效應。這是他順隨自己文化心情的一種審美選擇。”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