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京賽”娃娃唱戲火萬家
歷時5個月的中央電視臺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正式落下了帷幕。首屆“少京賽”共評出了10名金獎,20名銀獎以及150名銅獎。此外,團體組也評出了3個金獎、3個銀獎和4個銅獎。
本屆“少京賽”受到了億萬觀眾的矚目,創下了央視戲曲頻道收視之最。據統計,平均每1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位收看了“少京賽”。對此,大賽的監審劉連群做出了解讀:“少兒的比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童真童趣。中華民族一直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人們看見小朋友,都會有一種由衷的喜愛。這種喜愛與京劇的魅力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一種‘正能量’。”
娃娃迷上古老國粹
本屆“少京賽”選手的藝術水平普遍很高,呈現出了“少兒專業化”的態勢。與之相映成趣的,是臺前幕后隨處可見的童真童趣,那些畫上油彩、扮起戲裝的萌娃們,儼然是一個個京劇小精靈。
5歲的褚天舒可以說是本屆“少京賽”最具戲劇性的一位小選手了。這個梳著個性小辮兒的小家伙臺上臺下極具人緣,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爭著跟他合影,大家都親切地喊他“褚小辮兒”。他在決賽第三輪中,以190分的高分榮登少兒組榜首。用楊赤評委的話說:“褚天舒一上場有袁世海老先生的范兒。”但誰會想到他是作為候補進入決賽名單的,更沒想到,小家伙以淡定的臺風、完美的演唱,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竟然獲得金獎。領獎時,年齡小、個頭小的他甚至舉不動他手中那座沉甸甸的獎杯。
據褚天舒的媽媽介紹,褚天舒在不到一歲時迷上了京劇,三歲就開始拜師學花臉。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首屆“少京賽”的成功舉辦,不僅僅是弘揚了京劇藝術,培養了京劇新苗,最重要的一點是打消了人們對于京劇這一傳統藝術不能吸引新一代的成見和擔憂。很多參賽的小選手都是自發喜歡上京劇藝術的。他們在偶然接觸到京劇這門古老藝術后,或被華麗的服飾所吸引,或因多彩的臉譜而著迷,或為動人的故事所打動,可見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對于這些“00后”們依然有著無窮的魅力。
一人參賽,多人關注
從“少京賽”的第二現場可以看出,一個孩子參賽牽動的是整個家庭、整個班級乃至整個社區的關注。一位80后家長說,她的孩子今年5歲,在家看電視時無意中看到“少京賽”,就不讓換臺了。可能是看著跟她同齡的小朋友,感覺很新奇吧!家里本來沒有人喜歡京劇,跟著孩子一連看了幾天“少京賽”,對京劇越發地感興趣起來了。
在此次“少京賽”的頒獎聯歡會上,展現師生情、母子情的《相親相愛》,和展現評委指導成果的《薪火相傳》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京劇娃娃們能夠在“少京賽”上嶄露頭角,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用心栽培。而在大賽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大多數的家長在對孩子寄予厚望的同時,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態,淡化名次結果,更多地鼓勵孩子把大賽當作一次歷練。
要說到頒獎聯歡會上最惹人注目、留下最多笑聲的,莫過于相聲劇《我的大賽,我做主》了。小選手們當起評委,經典語錄模仿得惟妙惟肖;評委、嘉賓變身選手,再現了“老師你太狠了”、“求求你們了”這些大賽過程中的插曲。“少京賽”的評委難當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愛才、惜才的評委們既希望按照京劇標準從嚴要求,又不愿意打擊孩子們學習京劇的積極性。好選手眾多,而名額有限,這更是令評委們左右為難。相聲劇《我的大賽,我做主》通過評委與選手的角色互換,令觀眾們對評委、對大賽都多了一份理解和認可。
“少京賽”令四大賽事成慣例
首屆“少京賽”是2013暑期一道絢爛的風景,它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京劇環境的改善。一方面,“京劇進校園”“京劇進課堂”的活動在各地火熱開展,帶動了一大批小娃娃接觸到京劇;另一方面,“青京賽”“學京賽”“票友大賽”等重大賽事的推出,也為京劇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氛圍,這一氛圍也直接影響到了作為未來和希望的孩子們。
如今,“少京賽”的加入,再一次完善了京劇大賽的平臺,央視戲曲頻道正式形成了一年一賽,四年一個輪回的慣例。“少京賽”“學京賽”“青京賽”涵蓋了京劇人才培養的三個梯隊,而“票友大賽”則致力于挖掘京劇的民間力量。明年要跟觀眾見面的是“學京賽”,京劇的傳奇還在繼續。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