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草原音樂節:市場化運作的成功典范
張北草原音樂節已經五歲了。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張北草原音樂節完全采用的是市場化運營的模式,張北縣與五家文化公司洽談,最后確定了由實力、影響力最強的陽光傳媒集團舉辦。當地政府扮演的角色由原來的管理者、決策者轉換為服務者,以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更優質的公共產品為主。而舉辦方負責音樂節主題的策劃、樂手的聘請、節前的宣傳以及資金的籌備等,如此一來,避免了當地政府因人員、精力、資金、經驗不足導致的辦節乏力。
作為主辦單位的陽光傳媒集團利用公司的知名度和資源優勢,吸引了德國、瑞典等世界知名的搖滾樂隊加盟,由于始終滲透著綠色、環保、生態的理念,使得本屆音樂節成為“中國最環保、最綠色、最原生態的大型戶外音樂節”。
湛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潔白的云團、碧綠的草原。在草原音樂節現場,一頂頂五顏六色的露營帳篷搭建起來,人們坐在草地上,一邊喝著啤酒,一邊欣賞著音樂,盡情地享受著生活。如今,張北草原音樂節正在引領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張北草原音樂節的成功舉辦,成了全國的范本,北京、成都、蘇州等地爭相舉辦,全國音樂節數量由2009年的10多個增加到40多個,而張北草原音樂節更受到廣大樂迷的熱情追捧。如今,音樂節已成為擴大張北知名度、打造影響力、推介地區資源、擴大對外開放、放大縣域經濟優勢的有效載體。
與在城市里舉辦音樂節不同的是,張北草原音樂節有著更為廣闊的戶外平臺,可以延伸產業鏈條,成為促進張北旅游業發展的催化劑。
草原音樂節的舉辦,拉動了旅游業、餐飲、住宿、交通等服務性產業發展。音樂節期間,張北縣城的酒店、飯店、旅店、“農家小院”家家爆滿,收入直線上升,縣內公交、客運、出租車供不應求,不僅在張北縣城,周邊縣區和市區也都出現了大小賓館客滿、一房難求的情景。
五屆草原音樂節,吸引觀眾達130萬人次,到張北的游客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長,去年接待游客271.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7.49億元。
在前往張北草原音樂節的路上,道路兩旁盛開著一片片黃色的油菜花和紫色的薰衣草,這是張北為舉辦草原音樂節而種植的“花田草海”。
郝家營鄉三寶營盤村書記閆應全說,“過去,有水澆地的村民種植蔬菜,更多村民種植大田作物,音樂節的舉辦,讓農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由過去的‘一產’變為‘三產’。”在音樂節道路兩旁種植黃色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北京、天津等外地的游客,大家紛紛下車在“花田草海”中攝影留念,然后順便來到村民經營的農家院里就餐。農民們等秋天收購了油菜籽,還能賣錢。
目前,張北正在建設“壩上區域性中心城市”和“草原民族風情大區”,文化旅游、新能源、有機食品加工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三大主導產業。
張北縣旅游局局長米繼東介紹說,一直以來,縣里的文化旅游服務業項目少、層次低、客源缺,通過與北京文化公司合作舉辦草原音樂節,把張北的藍天、綠地、白云、涼爽等生態資源,與北京時尚的演藝、媒體的人脈、龐大的客流等資源有效整合,產生了增值效益,使草原音樂節場地由一個荒草灘,變成了具有人文氣息的有形文化場所,草地資源變成了潛在的資本。不但帶來了搖滾樂市場的復蘇,也給張北的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生機。
不僅如此,草原音樂節對張北縣城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修養、精神生活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縣城環境的改善和文明開放程度的提高。永春路是張北縣城最為繁華的一條街道,商廈林立、店鋪眾多,車來人往,在此路段上,很難見到流動的小商販、紙屑,縣城人的文明程度讓人大為驚訝。
今后,張北草原音樂節將走向何方?
連續五屆草原音樂節的成功舉辦,吸引了多位著名藝人,為了把這種名人效應轉化為產業效益,張北在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內選擇了三個蒙古包,建設楊瀾、汪峰、崔健的工作室。
目前,“陽光幸福力工作室”已建成,室內植入公司元素并加入楊瀾個人元素,張北還將作為“幸福力走進張北”系列課程的培訓基地。下半年,汪峰和崔健的工作室也將裝修完畢。藝人工作室的建立,將更加提高張北的知名度,促進張北文化、旅游產業向更大層面、更高層次發展。
張北草原音樂節下一步發展方向就是實現基地化、園區化和產業化,將打造中國第一個現場音樂基地——音樂小鎮。音樂基地分為現場音樂基地、世界音樂村等功能區,以現場音樂為主體并將產業鏈延伸到音樂錄音培訓、音樂商店及戶外旅游休閑娛樂活動等。(魏民 王英軍 張學冰)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