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動的書籍裝幀——杉浦康平的設計世界
萬事萬物都有主語,森羅萬象如過江之鯽,是一個喧鬧的世界。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彼此重疊層累,盤根錯節,互為紐結,連成一個網。它們每一個都有主語,經過輪回轉生達到與其他事物的和諧共生,即共通的精神蘊涵。
——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
國際知名平面設計家,書籍設計家,神戶藝術工科大學名譽教授、現任亞洲設計研究所所長。1932年生于日本東京,1955年東京藝術大學建筑科畢業,1964年至1967年任德國烏爾姆造型大學客座教授。1970年起開始書籍裝幀設計,創立以視覺傳達、曼荼羅為中心展開亞洲圖像、知覺論和音樂論的研究。1982年獲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金獎,1998年被授予日本國家紫綬勛章等。亞洲圖像學研究學者第一人,以其獨特的方法論將意識領域世界形象化。主要著作有《日本的造型·亞洲的造型》,設計作品集《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志設計的半個世紀》等。配合《旋:杉浦康平的設計世界》中文版的面世,“旋—杉浦康平的設計世界”展也在北京雅昌藝術館成功舉辦。
設計并非是為表層做裝飾,而是必須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加之深入的思考,并進入一個有序的世界中去發揮無限想象,從而促成設計創意的誕生。萬事能夠追根尋源、探求其本質的這個人就是杉浦康平。
現代是“設計的時代”這一說法由來已久,設計的重要性在任何領域都受到人們的重視,以至于似乎難以找到與設計完全無關的事物或活動。設計范疇甚廣,從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直到建筑設計。僅平面設計就有海報、報紙、雜志的廣告制作、包裝以及商標、字體設計還有與出版有關的書籍設計、排版編輯設計、裝幀,還有各類宣傳冊設計等等,不勝枚舉。近年來,與網頁IT相關的設計比重日益增加。
杉浦康平自20世紀50年代涉足平面設計領域,至今已逾半個世紀。他以書籍設計為中心,擔當起日本現代設計革新的主要角色。他不斷地創造出充滿獨創性、反映時代先驅精神的設計新詞匯。這創新的歷程是對于既存形式和秩序隨波逐流的否定,又具有不可動搖的批判精神,可謂真正的前衛先鋒。杉浦康平的前瞻性并不在于追求新奇的表現手法,如前所述,當然也不僅僅停留在表層的裝飾,而是讓內在蘊含的深刻哲理、思想和與生俱來的那種蘊含深層意識的美相呼應。他的設計好似涌動著美妙的節奏、鮮活的生命感,向更趨豐滿的境界升華。
20世紀50年代的后半期,杉浦康平初露頭角,那正是日本平面設計大轉型時期。在這之前的所謂設計,一般稱為商業設計、商業美術,也稱之為廣告美術,以廣告宣傳為主要形式,充斥著整個設計界。當歐美一股清新之風吹進那時的設計界時,設計者們懷著對社會的使命感,開始摸索打破商業宣傳中陳舊的清規戒律,尋覓新的出路,終于使包含著非商業化的、廣義的視覺化平面設計語言這個新概念很快在日本扎下了根。
由此,正徘徊于十字路口的設計界,迎來了一個初生牛犢,他就是杉浦康平。設計界向何處去,懷著這份關注,不少優秀的年輕人開始進入設計界。杉浦康平的專業是建筑,由于受到全新的專業教育,屬于戰后新生代的一員而格外引人注目。正如美學家中井正一指出的那樣:作為表現基礎進入技術轉移的同時,當代,美正在等待年輕人去挖掘,由此承擔接力棒的,正是年輕人的任務。正是這樣,以杉浦康平為代表的青年才俊給平面設計領域開創了一片新天地。戰后派的一大特征就是以廣告制作為主流的設計,杉浦康平幾乎從未染指。他在出版設計、圖表制作、唱片封套裝幀、展會策劃、圖錄編輯等方面,拓展了一個新的方向,使設計變得多姿多彩。此外,身為設計教育者的他也留下了不少業績。
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杉浦康平受原西德烏爾姆造型大學之聘赴德任教,正是這段經歷,使他醒悟到自身的文化基因屬于亞洲,并深深地反映在此后的設計之中。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遣杉浦康平去印度考察。以此為契機,在20世紀70年代后半期,杉浦康平在日本和亞洲的圖像研究上,傾注了非同尋常的熱情,其成果即是對以曼荼羅為起端的亞洲傳統文化的深深迷戀,通過一系列的著作以及親自策劃的展覽,在我們面前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斑斕多彩的藝術長卷。杉浦康平大膽地發掘一大批圖像群,它們曾經是亞洲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民眾心中共同擁有的宇宙圖騰,也是人們在長久記憶中留下來的神話。如今,這些漸漸被淡忘的固有文化傳統又重新煥發出新的奇光異彩。杉浦康平對亞洲充滿深情厚意的目光始終在激勵與啟蒙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所有亞洲人,其意義尤為深遠。
杉浦康平在設計手法中注入了亞洲式的思維方式,形成了嶄新的創作基礎,使同時代的設計家們獲得了新的靈感。當時的日本設計界將杉浦康平視為精神支柱,從中產生了共鳴和連鎖反應,自然而然構筑起新的設計模式,即國際上值得稱道的“設計語言共同體”,而迎來了設計的新紀元,這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