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作家走馬談文學
9月1日,為期兩天的“2013中德作家論壇”開幕。北京國際圖書節的開篇活動“大師之約”舉行,莫言、劉震云、畢飛宇、烏爾蘇拉′克雷歌爾等多位中德作家出席活動,暢談關于文學、閱讀、對方國家不同觀感等問題。
莫言:作家任何時候都不能高人一等
“1987年第—次訪問德國。印象最深的是德國柏林墻還高高聳立。第二次去德國的時候,柏林墻已經蕩然無存,當年修建柏林墻,唯恐不結實,想的是干秋萬代,但無論如何堅固的墻,想推倒還是能推倒。”莫言回憶了自己兩次德國之行的感想。
回答提問時,莫言稱,生活中作家可以有黨有派,但在寫作時應做到無黨無派,要保持—個中立的立場,不能在作品中流露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性。無論什么時候,作家都應該是社會不公現象的批評者和黑暗人性的剖析者。莫言還說,無論什么年代,作家都不應該有高人—等的愚蠢念頭,也不應該認為自己有資格、有能力成為群眾的代言人。
畢飛宇:文學與經典會在基因里留下高貴
就莫言所言“小說家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畢飛宇深表贊同:“商人不做自己,可以掙很多錢;演員不做自己,可以閃閃發光;但對小說家而言,做自己至關重要。”但曾寫過《上海遠在何方》的德語作家烏爾蘇拉′克雷歌爾對“個人經驗
說”表示不大贊同,“個人經驗無疑是想當然的,但文學不能是想當然的。”
談到全社會閱讀率下降、數字閱讀增加的問題,畢飛宇說:“只要面對語言和文字都是好的,沒必要在乎形式,但我強調,文學和文學經典的價值是無限的,年輕時多接觸—些文學和經典,不會在明夭給你飯碗增加—點什么,但會在你的基因里留下高貴的成分。”
劉震云:德國小偷都“嚴謹”
劉震云以—貫“以小見大”的故事講述的方式闡述了對德國同行的敬意。德國著名漢學家阿克曼曾邀請他到德國住過兩年,讓他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德國酒館周六晚上往往爆滿,第二天早上還爆滿,他們喝了—夜沒走。與我們不同的是,說漢語的人喝多了可以哭可以笑,說德語的人喝多了在認真地討論問題,而且是—對—,第二夭早上還在討論。我想這樣的談論只有兩個問題:—是世界往何處去,二是,活著還是死去。所以我特別明白德國出了這么多哲學家。”他說,自己還丟過—次行李在德國機場,結果小偷還留了5歐元給他打車,他笑言,“這也是—種嚴謹。”
劉震云曾當過好幾屆北京圖書節的形象大使,他建議讀者“要讀不同的書,要讀平常沒有看到過的書,不同的書世界上并不是很多,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重要的書上。”
另悉,以“美麗中國夢,精彩圖書節”為主題的2013北京國際圖書節將于9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慶典廣場舉辦。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