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黨史大家共論三大戰役
8月31日,大陸著名黨史大家金沖及和臺灣國民黨黨史大家蔣永敬在時尚廊書店對話,分別從共產黨及國民黨角度解讀三大戰役,金沖及從經濟、軍事謀略等角度做了分析;蔣永敬強調了天時、地利、人和等要素。
金沖及:共產黨戰術靈活
83歲的金沖及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著有《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戰役的》《轉折年代》等分析國民黨大陸軍事失敗的著作。遼沈戰役時,金沖及在上海復旦大學讀書。當天金沖及從共產黨的因素分析了三大戰役。他結合自己當年在復旦求學的經歷稱,國民黨發行金圓券,導致物價飛漲,人心盡失。毛澤東不是軍人出身,他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總結經驗。這樣一來,他打一個仗,有他的戰略思想。蔣介石是黃埔軍校出來的,他打垮馮玉祥、閻錫山等,沒有哪一次是軍事戰略上的強大,而是政治上的分化。
在具體戰術上,金沖及認為,遼沈戰役之前,國民黨有一半的精銳部隊,而且是美國訓練與裝備的,但蔣介石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而毛澤東連延安都可以放棄,因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奪取錦州,是遼沈戰役中非常高明的一招。后面的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共產黨的指揮都很高明。
蔣永敬:國民黨天時、地利、人和都沒占到
91歲的蔣永敬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纂修、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等職。前不久,他與臺灣學者劉維開合著的《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在大陸出版。
蔣永敬認為,三大戰役,蔣介石失敗有幾個原因:一個是不能戰而戰,不能打而打。在時機上,八年抗戰后怎么能打內戰呢?所以不能打而打。一個是“和”,但又不能和,不戰不和,陷入和戰兩年之困境,所以在政策上沒有優勢。從天時來說,國民黨軍隊于1946年5月19日四平街之役擊敗共產黨軍隊,而于23日進占長春后,周恩來利用馬歇爾對蔣介石施加壓力,爭取到自6月7日到30日的23天停戰,目的是借談判以備戰。重慶會談要“分江而治”,以黃河為界,蔣介石不干。而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蔣介石沒有接受。
在“地利”方面,國民黨也處于劣勢。共產黨占領的都是廣大的鄉村,國民黨占領的都是城市,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鄉村是一個農業生產的地方,大家吃飯靠農村。城市是消費的地方,鄉村不給糧食,城市沒有飯吃,鄉村地主都被趕到了城市里,城市里擁擠著難民,都要吃飯,于是就發生了恐慌。
而“人和”上,后來的蔣介石眾叛親離,沒有人和。毛澤東對于張瀾、宋慶齡等都有禮遇,并多次拜訪。他們后來都替共產黨幫忙,為毛澤東講話。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