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 1元稿酬執導《印象·國樂》
演出以多媒體與實景結合的方式出現在舞臺上。王小京 攝
在一臺傳統的音樂會上,演奏家總是穿著清一色的深色服裝在臺上表演。觀眾們欣賞音樂,卻很少有機會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昨晚,中央民族樂團的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首演。該劇由導演王潮歌執導,以戲劇的方式串聯曲目,每位演奏家也現身臺前,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演奏家講述自己的故事
《印象·國樂》是2013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的演出之一,此次演出季將從8月底持續至9月下旬。在此期間,中國國家京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央民族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9家文化部直屬藝術院團,將連同特邀的德國柏林德意志劇院一起,呈現28臺精品劇目,在北京的各大劇場演出65場。
懷著一份“民樂情結”,也感慨民樂從國人的生活中日漸消失,王潮歌以1元象征性稿酬接受了中央民族樂團的邀約,編導了這部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全劇分為13個片段,以感性而個人化的方式,講述了演奏家與樂器之間的故事:管樂演奏家馮曉泉與妻子、笛子演奏家曾格格以音樂向對方告白;樂團首席、二胡演奏家唐峰訴說了自己從小學二胡,如何因二胡而安身立命的經歷;中阮的音色酷似吉他,但比吉他更具中國韻味,中阮演奏家馮滿天以中阮自彈自唱,讓觀眾對這種獨特的樂器有了更多了解。此外,琵琶演奏家吳玉霞、笛子演奏家王次恒攜學生丁曉逵等依次登臺表演。
多媒體結合實景演出
整場演出的高潮是指揮家劉沙的一段講述,他背對樂團,朝向觀眾指揮,這時,藏在各層觀眾席間的數十位演奏家也依次現身,以嗩吶、笛子等樂器模仿起鳥鳴聲。
在演奏與講述的過程中,舞臺的背景也在不斷變換,一輪圓月、河畔垂柳、落英繽紛等中國意象以多媒體與實景結合的方式出現在舞臺上。演出到尾聲,全場一百余位身著不同顏色服裝的演奏家一起合奏,并吟唱旋律向觀眾謝幕。
■ 特色
除了劇場里的演出外,王潮歌還在劇院廊道、前廳、電梯旁、咖啡廳等處營造出民樂的氛圍(上圖)。演奏家們身著華服演奏樂器,一旁的指示牌介紹了每個人姓名和他們彈奏的樂器。觀眾有的駐足聆聽,有的拍照留念。
■ 專訪導演
“別以為吹嗩吶就是婚喪嫁娶”
王潮歌表示,自己從小就有“民樂情結”。“文革”時期,她的父親一度想輕生,后來偶然找到一塊泡桐木,拿刀削了一個中阮,正是這個樂器支撐他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這次為了創作《印象·國樂》,王潮歌與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們一個個“單聊”,了解每個人的經歷與故事后,寫出臺詞,將音樂與故事有機結合,最終串聯成劇。“我真想給每個人做一臺這樣的演出,可惜我只能給他們每人五六分鐘”,王潮歌說。
此次王潮歌拿1元稿酬創作《印象·國樂》,她卻表示這不值一提。“給不給我錢,給不給我名,這算什么啊,今天我得到的報償太大了,我滿足極了,錢太不是個事兒了。”
雖然《印象·國樂》昨天和今天剛剛進行首輪演出,但王潮歌告訴記者,該劇的布景輕便,很適合巡演,目前也已接到各方邀請,未來有望在全國各地上演。但她也表示,最希望的還是能“有個劇場駐演”。“我的期望挺貪婪,期望能有一個地方常演。在北京如果有這么一臺音樂會給人看,不只給北京觀眾,也給全國觀眾,全世界觀眾看看。別以為吹嗩吶就是婚喪嫁娶,別以為民樂就是《喜洋洋》,民樂、國樂是要焚香靜氣、穿上華服來演奏的。”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