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昨晚來到國家大劇院的觀眾一定會感到驚訝,因為在著名導演王潮歌執導的《印象·國樂》中,平時以樂器演奏表達心聲的民樂演奏家在舞臺上開口說話了。他們不但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還要表演。這臺融進了很多戲劇成分的“民樂音樂會”,顛覆了民樂觀賞習慣。
觀眾從走進國家大劇院的安檢口開始,水下長廊兩側就有民樂演奏家在紗制的中國水墨畫的布景前演奏。歌劇院的觀眾大廳同樣有演奏家或吹笛或吹笙,指揮家劉沙坐在舞臺的幕前,《印象·國樂》從劉沙的獨白開始:“你今天為什么到這里來?是來聽音樂會的嗎?”隨后,他帶領全體演員首先向觀眾致謝,“有一種信仰叫國樂。”隨后,正式的音樂從二胡演奏家講述自己的故事開始,自我介紹并演奏一段作品,舞臺上的布景也由多媒體配合演員的講述而變化。十三段音樂中,每一段都會有人講述,像是音樂的導賞,又像是自己內心情感的獨白。在《看,我在您身邊》的音樂奏響時,演奏家們遍布三層觀眾席的每一個角落,吹奏樂以模仿鳥叫為主,仿佛百鳥在觀眾身邊爭鳴。
表演形式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但演出也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說話和表演原本不是民樂家的長項,說得多了或說得不好反而會影響觀眾對音樂的欣賞。原本能夠用音樂表達的卻讓演奏家說出來,確實有些為難。最突出的就是馮曉泉和曾格格的二重奏,一位在演奏時另一位就在說,然后,倆人交換演奏與獨白的位置,獨奏被獨白掩蓋,成為附屬品,直到真正的二重奏時,觀眾才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王潮歌的“印象系列”一直在創新形式,力圖改變原有的欣賞觀念。《印象·國樂》確實是改變了民樂演出形式,但得到的效果怎樣呢?一位觀眾走出劇院后說:“原本不是他們的長項,卻要盡力表現,有些話顯得有些多余,民樂演奏還是要以民樂為主,用音樂說話才是最好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