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加羅婚禮》中高水準的華人演出
以我為主的國家大劇院制作
——在歌劇《費加羅婚禮》中高水準的華人演出
在中國上演的為數不多的西洋歌劇中,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是為中國觀眾較為熟悉的一部。早在1981年冬天,中央音樂學院77級畢業班就把它搬上了舞臺。不過,那時候的舞臺流行用中文演唱西洋歌劇,費加羅那首著名的詠嘆調譯成中文后竟然合轍押韻,朗朗上口。1991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又上演了由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上演的《費加羅的婚禮》,中國觀眾第一次領略了歐洲風格的莫扎特歌劇。此次國家大劇院將《費加羅的婚禮》納入2013夏季演出季的劇目,顯然迎合了北京觀眾的觀賞趣味。長期以來對這部歌劇的主題的解讀也有權利、騙局、不忠、陰謀等等,不一而足。此次演出的舞臺導演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羅選擇“通過‘愛’這一主題來講述整個故事”,突出了阿爾瑪維瓦伯爵的不忠以及費加羅和蘇珊娜的巧妙抗爭這一主線,簡化了人物關系,有利于全劇劇情的理解。
國家大劇院選擇了戲劇場而非舞臺面積較大、觀眾席座位更多的歌劇院作為《費加羅的婚禮》的演出場所,舞臺設計上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標榜的“視覺盛宴”,而采用了更加符合古典時期歌劇風格的簡樸色調,顯然是把劇情和音樂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聽完序曲,人們欣喜地感到,經過多年的訓練和反復實踐,國家大劇院年輕的管弦樂隊不僅能夠勝任歌劇的伴奏,而且可以區分古典風格與浪漫風格、意大利歌劇與德語歌劇在音色和音強上的巨大差異,對風格差異明顯的作品都能加以準確的呈現。
國家大劇院成立之初,為了保證歌劇演出的國際水準,曾比較多地邀請外國著名歌劇院團來華演出,后來漸漸過渡到以“我”為主的國家大劇院“制作”,即以大劇院自己的管弦樂團和合唱團為班底,聘請來自不同區域的導演、主演和舞美設計團隊。實踐證明,后一種方法更有利于形成國家大劇院的演出風格,并且有利于提高兩個“班底”的水平。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種演出模式中,也出現了從外國藝術家為主向中國(華人)藝術家為主的過渡。當旅德男低音李曉良在《納布科》中一鳴驚人之后,人們越來越相信,在外國院團擔綱主演的一批中國(華人)藝術家完全可以在國家大劇院“制作”的歌劇中擔任主角甚至A角。此次《費加羅的婚禮》的演出照例分中國人(華人)組和外國人組,令人欣喜的是,A組全部由來自北京、上海、柏林、紐約等地的中國人(華人)組成,他們聲部齊全,表演經驗豐富,演出完全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扮演蘇珊娜的黃英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女高音,被西方人稱為“中國飛來的夜鶯”。她曾多次在國家大劇院主演歌劇,大劇院版《魔笛》《愛之甘醇》都有她精彩的演出。此次黃英成功出演蘇珊娜,證明她不僅擅長歌劇舞臺上的東方女性,而且勝任古典歌劇中的女主角。蘇珊娜雖然是女仆,但莫扎特完全是把她當作主角來塑造的:她參與了全劇所有的二重唱、兩首三重唱、僅有的一首六重唱,還出現在所有的終場中,在與費加羅和羅西娜的重唱中還占據著主導的或平等的地位。這個角色不僅唱功繁重,還與其他人物有著復雜而糾纏的關系。這個角色所具有的豐富戲劇性要求扮演者在具備高超的演唱水平的同時,在表演水平上也必須高人一籌。黃英表演的蘇珊娜積極參與費加羅設置計謀的全過程,在敷衍阿爾瑪維瓦伯爵時滴水不漏,而且安慰伯爵夫人羅西娜,幫她重新喚回了伯爵的愛情,甚至在撫慰凱魯比諾時也起到了費加羅難以替代的作用。黃英把蘇珊娜的聰明、機智、伶牙俐齒表現得恰到好處,既有女高音的優雅、柔和,又有女仆的勇敢、活潑。
扮演羅西娜的于冠群近兩三年才活躍于歐美舞臺,對國家大劇院的觀眾而言是一副新面孔。她扮演的伯爵夫人外表矜持卻難以掩飾內心的熾熱,較好地體現了這個人物哀而不傷的特質。
男低音歌唱家沈洋表演經驗豐富,曾在英國、俄羅斯獲得聲樂比賽大獎,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主演過多部歌劇。他扮演的費加羅音色飽滿,中音和低音之間過渡自然平滑。莫扎特的男低音和威爾第的男低音相比,沒有明顯的炫技之處,而是對性格刻畫和劇情闡釋有著更高的要求。沈洋扮演的費加羅性格鮮明,時時處在與伯爵的對立沖突中,并且能夠通過表演把人物所處情景清晰地傳達給觀眾。如第一幕面對伯爵的陰謀時,費加羅必欲勝之,自信滿滿;又如第二幕,當他面對伯爵關于匿名信的追問時,在蘇珊娜和伯爵夫人的暗示和引導下,如何從不明就里到恍然大悟,加入與伯爵斗智的行列,這些,沈洋都表演得層層剝繭,讓觀眾看得明明白白。
導演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西班牙塞爾維亞導演戲劇,作品涉及的范圍包括西班牙語和加泰羅尼亞語的古典戲劇和現當代戲劇。近些年來,他開始涉獵經典歌劇。此次導演《費加羅的婚禮》,他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闡釋作品上,如在第一幕,他在簡樸的舞臺上設計了一個地洞,讓阿爾瑪維瓦伯爵從地洞里上場,這不僅增加了演出的喜劇色彩,也強調了作品在政治上對這個人物的否定性。另外,在第二幕結尾,當醫生、女管家、法官上場要求伯爵裁決費加羅應娶女管家為妻時,導演讓這三個人身穿黑色衣服,并與其他人分列舞臺兩旁,這不僅使觀眾免于過多的困惑,而且增加了舞臺調度的張力。不過有一點似乎不能不提:在結尾處,按照歌劇腳本的描寫,應該是人們舉火把上場,阿爾瑪維瓦伯爵才看清剛才追逐的蘇珊娜原來竟是自己的夫人;而此次舞臺演出只讓火把在伯爵唱起“我的夫人,請原諒”之后才在紗幕后閃現,并不直接上舞臺,不知個中的緣由是什么。
(編輯:單鳴)
· | 近20萬觀眾體驗歌劇魅力 |
· | “全華班”擔綱瓦格納經典歌劇《女武神》 |
· | 歌劇的“氣場” |
· | 歌劇《鳳儀亭》跨界嘗試 |
· | 中國自己的歌劇應該是什么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