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瑜:有些京劇創新實際上是倒退
劉長瑜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近日在《中國京劇》雜志社舉辦的聯誼會上指出,近年來我們的京劇創新出現一些誤區,有些作法甚至是倒退,這不但違背藝術規律,更不利于京劇藝術的發展。她快言快語地說:“我這話可能會得罪人,但我不能不說,這是我的真心話。”
“比如說,京劇是虛實結合、夸張寫意的,我們現在在舞臺上看到了一些誤區的表現,即舞臺過于求實?!眲㈤L瑜認為,我們的前輩藝術家,都是以表演來刻畫環境、塑造人物,可是現在都求實,搞大制作,臺上布景都擺滿了,演員表演的空間就太小了,這不是京劇本體的東西,是違背京劇法則的。而且大制作花很多錢,這些錢都是國家的,是納稅人的血汗錢,花這么多錢搞的戲還不一定能傳下去,這是大浪費。在劉長瑜看來,京劇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后,我們更應該尊重它。京劇之所以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其有成功的法則,成功的規律。現在京劇要發展,想跟上時代的節拍,跟上時代的脈搏,這是好意,但這樣的搞法是不行的?!斑@些話十年前我就曾在一個高級會議上講過,但是沒有用,原來怎么著還怎么著,我心里很著急?!?/p>
而京劇服裝的“革新”,更是讓她啼笑皆非。她說,京劇的服裝大致是依明朝的服裝為基礎進行一種藝術化的處理,不同的服裝代表不同的身份,各行當都是這樣,比方說娘娘出來一定是戴鳳冠的,皇上出來要穿蟒袍的,哪個朝代都是如此,這正是前輩藝術家留給我們的非常寶貴充足的遺產?!岸F在,哪朝的戲就要做哪朝的服裝,我認為這就等于倒退了。梅蘭芳大師當年演《貴妃醉酒》,演的是唐朝的楊玉環,沒有穿唐朝的衣服,但他就是楊玉環,大家沒有覺得他反歷史,這就是我們藝術家智慧的體現。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自己很聰明,去創新,這種創新是違反了我們已經成功樹立起來的規范和法則,我認為這樣是不成功的。”劉長瑜強調說。
過分追求舞臺效果,也讓劉長瑜覺得對年輕演員是一種誤導。她說,京劇和寫實的話劇是不同類型的藝術,京劇演員是靠四功五法去塑造人物演繹故事,所以不能像影視、話劇那樣實。我們很多年輕人在這方面思考不夠,一出戲換了十來套服裝,一套比一套好看,但是不符合戲情戲理,就變成了服裝展示。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謂的美,這樣的話不符合戲情戲理就不美了。再有就是表現在唱上,應該說現在年輕演員有天賦,條件好,嗓子一個賽一個好,于是追求舞臺效果就變成了第一位的,也就是說,賣力氣唱,追求掌聲。劉長瑜說:“我們京劇的唱腔不管是哪行,都是要通過運腔來展示人物此時此刻的內心世界,所謂心聲的吐露,但現在就是‘叫好’主義,我今天得到多少‘好’,這個地方是否會鼓掌呢?賣力唱,勢必就要大幅度地呼吸,而且有時唱不上去了,眉頭皺著,這就會破壞古典的美。”此外,劉長瑜還認為電視直播中向觀眾席開燈錄制觀眾鼓掌的作法不妥,這等于暗示觀眾一開燈就要鼓掌叫好,這不是正確的引導。她希望京劇演員不但要練好四功五法,更要提高文化素養,這樣才會把戲演得更真切更動人,也使得京劇感染更多的人。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