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肢體丈量當代藝術
用肢體丈量當代藝術
——旅美舞蹈家侯瑩新創舞劇《燃》上演
《燃》演出現場
作為北京one表演藝術周的又一項重要活動,近日,旅美舞蹈家侯瑩的新創舞劇《燃》亮相中華世紀壇的當代藝術館。近年來,侯瑩不斷探索自己的藝術之路,從《涂圖》《介》到《燃》,每一年,她都有一部新的作品跟大家見面。不過,這次的《燃》讓熟悉她的觀眾有些吃驚,前半段那技術精湛、平緩而優美的舞蹈,在后半部分卻呈現出行為藝術的荒誕感,她將紅色涂料涂滿全身,以抽象、邊緣化甚至丑陋的肢體語言,用完全即興的舞蹈,詮釋發自內心的所思所想,令在場的每個人為之屏息。
侯瑩直言,《燃》是她對自己舞蹈生涯的一次回顧。“創作的靈感來自于我在今日美術館的展覽中第一次看到當代藝術家譚平的作品,當時我簡直驚呆了,他竟然和我在精神上如此契合。連續3天反復去看他的作品,最終我決定將自己從前的東西徹底顛覆。抽象繪畫中的那種淡然、清新的線條讓我迷戀,于是我開始嘗試將每一個動作都獨立起來,它的開始便是它的結束。”正是因為動作與動作之間不再存在任何連貫性,《燃》看上去更有支離破碎的脆弱與悲傷,但又透著一種不妥協的決絕。創作期間,侯瑩與譚平有過多次的藝術碰撞,他們不斷切磋,反復探討哪種方式最為適合。“創作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一種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我們最常討論的就是‘這個可行不可行’,這種合作不能有一絲牽強,絕不是為了跨界而跨界。”侯瑩說,除了譚平之外,舞美設計田建平、現場音樂李勁松以及服裝設計王在實,他們共同為創作出謀劃策,我們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團隊,缺一不可。
侯瑩2006年在紐約成立視野舞蹈劇場,2008年回國任奧運會開幕式編導,之后,舞團重心轉移北京,并改名為“侯瑩舞蹈劇場”,開始在國內大力推動現代舞及實驗即興創作。侯瑩最注重的是與觀眾內在的溝通,她的作品氣質荒誕、孤絕,被現代舞評論家們譽為“會跳舞的卡夫卡”。
戲劇導演李六乙在看過《燃》之后難掩興奮地說:“很久沒有進劇場了,《燃》難得的純粹,也難得的干凈。侯瑩拋棄了世俗的目的,并非那些以藝術為目的的偽藝術。她真實、純凈,以自然而多變的身體為媒介,傳遞出了奇特的力量。”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