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俗的愛情內涵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牽牛、織女本為天上星宿。七夕節“原型是祭祀星神。七月初斗柄南指,織女星初昏時出現在正東方向。這種星象正好與立秋的季節相合,此時農作物趨于成熟,于是人們在季節轉換的時刻,拜祭星神,祈求賜福。”也有學者指出,七夕節和上古時代以“七”為圣數的文化傳統有一定關系。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自耕農的出現,人們逐漸把現實中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投射到夜幕星空,想象出了有關織女、牽牛的神話傳說。七夕也從單純祭祀性的天文節令,逐漸演變為內容豐富、功能多樣的歲時節俗。
據趙逵夫先生考證,將七月七日作為一個節日的記載,最早見于《西京雜記》卷一:“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至應劭《風俗通義》始簡稱“七夕”。《藝文類聚》卷四引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食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請于河鼓織女。”注謂:“此言二星神當會。”河鼓即牽牛。可見,至晚在東漢末年,七夕已像今天一樣,和我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源遠流長、影響廣泛的節日,七夕在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愛情內涵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每逢七夕,人們都要講述或聯想到牛郎織女故事,還會觀望牽牛織女星或銀河上方飄浮在兩星之間的云朵,認為這就是他們相會時腳踩的云彩。由牛郎織女這對恩愛夫妻的相會,參加節慶活動的人們(主要是婦女)往往會聯想到自己的心事,并禮拜祈愿,祈求的內容除了福壽康寧、富貴子嗣、心靈手巧外,更重要的是美滿幸福的婚姻或與暌離的愛人早日團聚。《藝文類聚》卷四引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詳細記錄了守夜者祈愿的具體場景:“守夜者咸懷私愿。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梁朝范云《望織女詩》云:“寸情百重節,一心萬處懸。愿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道出了青年男女瞻望牽牛織女二星時的共同心愿。唐代白居易《長恨歌》曰:“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看來,到了七夕,連貴為天子的唐明皇也未能免“俗”,要和楊貴妃一起祈愿,希望世世代代永為夫婦。唐代敦煌文書《五更轉》(S.1497)描述了七夕之夜少女盼望與牽牛(情郎的象征)相會的情形,末云:“哪邊見牽牛?看看東方動。來把秦箏弄,看看到來秋。”這個少女盼到了東方欲曉,也沒等到牽牛,只好通過撥弄秦箏來傾訴滿腔的幽怨,并期望來年能夠如愿以償。
時至今日,不少地方仍保留著祈求美滿幸福姻緣的七夕節俗。在甘肅西和,七夕之夜,姑娘們邊看巧芽邊唱歌祈愿:“豆芽兒細,豆芽兒彎,巧娘娘(按:即織女)給我開心眼。莫賜寶貝莫賜錢,賜個阿家(按:即婆婆)懂瞎好(按:指識好壞),賜個女婿懂人言(按:指通情達理)……”是夜,從六月三十開始的乞巧活動達到高潮,姑娘們跳唱得最賣力。直到深夜,她們才戀戀不舍地到河邊唱著歌將“巧娘娘”焚化,送其與牛郎相會。
這首歌詞已見于趙子賢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搜集整理的《西和乞巧歌》,足見歷史悠久。在西和,參加乞巧者皆為待字閨閣的少女。七夕之夜,她們送巧娘娘上天與牛郎相會,不禁想到了自己即將到來的婚姻。舊社會女性婚姻不能自主,包辦婚姻、買賣婚姻、欺騙婚姻時有發生。無助的姑娘只能向巧娘娘祈愿:不圖金銀財寶,只求巧娘娘為自己做主,賜予一個知疼知熱、通情達理的丈夫和兩情相悅、美滿幸福的姻緣。今天,雖然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美滿幸福的姻緣仍是普天下有情人的共同心愿。故向巧娘娘祈求美滿幸福的姻緣,仍然作為乞巧祈愿的重要內容,風行在西和鄉間。
此外,人們把七夕的節令、天象、自然現象等等和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聯系在一起,想象生發出了其他一些生動有趣、富有愛情意蘊的節俗。如七夕之夜,人們在瞻望牽牛織女星時,往往會聆聽他們渡河相會的聲音。北朝王褒《閨怨詩》已云:“明鏡圓花發,空房故怨多。幾年留織女,還應聽渡河。”今日在紹興農村,七夕夜仍有許多少女獨自一人偷偷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據說,若能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個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西南地區,姑娘們七夕時會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能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當日或前后的雨,被看作牛郎織女因為相思或別離而灑下的淚水。《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引《歲時雜記》:“七日雨謂之灑淚雨。”《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據山東志書,招遠縣“(七夕)前后雨則謂之織女淚”。北宋黃庭堅《鵲橋仙·席上賦七夕》云:“別淚作、人間曉雨。”南宋李呂《七夕次韻》曰:“鵲橋成后天孫度,雨泣懸知飚馭回。”至今山東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認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江浙地區則把七夕的露水看作牛郎織女相會灑下的眼淚。浙江金華一帶,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七夕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此夜牛郎織女相會,如果沒有公雞報曉,他們便永遠不會分開。這些節俗,充分反映了民眾對牛郎織女忠貞不渝愛情的禮贊和對他們終年暌離遭遇的同情!
綜上所述,七夕原型雖然是祭祀星神的天文節令,后來在封建禮教的長期規范下一些地區演變為名義上祈求少女心靈手巧的“乞巧節”,一些地區演變為祈求兒童吉祥如意、健康成長的“小孩(兒)節”,但由于它很早就同忠貞不渝的愛情傳說——牛郎織女故事結下了不解之緣,故千百年來,七夕一直保留著不少富有愛情意蘊的節俗,帶有濃郁的愛情底色。即便某些地區的“乞巧節”,也依托于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節俗亦不限于“乞巧”。屆時,少女們不止向織女祈求心靈手巧,能作一手好的針線活和茶飯,更祈求美滿幸福的姻緣。而且,在“男主外,女主內”的農業社會,待字少女之所以祈求心靈手巧,其終極指向是要成為家庭中的賢妻,依然以美滿幸福的姻緣為歸宿。在舊社會,這為平時很少出家門的待字少女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周禮·地官·媒氏》曰:“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這應當主要針對統治階級上層的青年男女而言,且是在封建禮教沒有形成嚴密壟斷影響以前的習俗。對于廣大勞動人民來說,陽春三月正是耕田播種的農忙季節,人手緊張,不大可能允許子女外出。而七夕,恰是收獲后的農閑時節,從時間、物力上說更適合勞動青年談婚論嫁。甘肅西和有乞巧風俗的農村,絕大多數人家都會為女兒置辦一身嶄新的衣服,支持她們乞巧,恐怕也有婚姻方面的考慮。至于“小孩(兒)節”,禮拜的對象依然是織女,只不過從對美好姻緣的期盼轉變到對姻緣結晶的傾心。這展示了中國人重視家庭和子嗣的婚戀觀,仍然和愛情婚姻不無關系。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