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全國巡演有感
靠誰保留 如何保留
——看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全國巡演有感
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全國巡演,10余個劇種的20臺精品力作分赴大江南北,相關劇團送戲上門,使半個多世紀來的劇壇佳作由獎臺回歸民間,重新接受大眾和時代的檢驗,對于滿足各地觀眾的欣賞需求,激發獲獎劇目的活力與功能,促進舞臺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在此期間,我先后觀看了兩出巡演劇目——梨園戲《董生與李氏》與京劇《徐九經升官記》。前一出屬于“補課”,久聞其名而未能一見;后一出是重溫,重溫1995年在第一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的觀看體驗。兩出都是好戲,感受卻各有側重。前者因初睹而“驚艷”,如此精致而簡約、典雅而靈動,撥動人性深處而又情趣盎然,應該通過巡演讓更多的觀眾包括同行看到它;后者則如老友重逢,轉眼18年過去,戲仍然耐看,熟識中也有新鮮感。關于后一出戲,印象最深的是主演朱世慧攜學生合演“徐九經”,以老帶新。作為一位年逾花甲卻依然創造力旺盛的丑行表演藝術家,把新人“帶”入自己的代表作,由此在舞臺上呈現的些微變化,使我聯想到保留劇目的流傳問題。
保留劇目主要依靠誰來保留?又將如何保留?
首先想到的是人才,特別是優秀表演人才的培養。優秀劇目經過精心打造和多年錘煉,內容與形式的結合高度成熟,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已得到觀眾和市場認可。在作品的各項藝術元素構成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表演者的作用就進一步突出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種延續也就是保留,終將步入傳承的進程。過去提到傳承,對象往往指的是傳統劇目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典劇目,實際上,新時期以來的戲,如上世紀80年代初創作的《徐九經升官記》,距今也有30多年了,已經是兩代人的年齡跨度,同期涌現的劇目的首演者,多已進入老年。朱世慧的引徒入戲,固然意在提攜青年,同時也出于對代表劇目傳承的考慮,確實體現了一種長遠的戰略眼光。
當然,師生同臺,總會在舞臺上呈現出差異來。前兩場飾演徐九經的是一位優秀的青年演員,在全國大賽中獲過金獎,演出時也非常認真、投入,挑不出什么破綻,只是老師一出場,相比之下前者就顯得分量有些輕了,形象有些單薄了。對青年演員不能急于苛求。戲后青年演員征求我的意見,我對他說:“一唱一念,一招一式都學到手了,還要再多琢磨琢磨老師表演中的味道……”所謂“味道”,是對人物的深度把握和在舞臺上多年積累的功力、火候及藝術修養的綜合反映,不能要求后學在短時間內就達到老師的水準,然而,為了劇目的“保值”,這是必須跨越的距離。好戲也在人演,演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劇目的實際舞臺水平,新編劇目和傳統名劇一樣,要真正實現長期“保留”,都會面臨高水平傳承的課題,也更加凸顯讓青年演員盡早得到歷練和提高的重要性。
戲曲終究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與舞臺呈現相關的各個環節都存在緊密的聯系,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無不影響著演出的整體效果。這次重看《徐九經升官記》,發現劇中分飾重要配角并肩王、安國侯的老生、花臉,均是實力不錯的演員,但演唱時卻不盡順暢自如,讓人感覺演員似乎與唱腔不相適應。我猜測是不是演員更換了而原來的唱腔未變?身兼主演和領導的朱世慧院長證實了我的猜測,說另一角色李倩娘的飾演者換人以后,唱腔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現在正根據演員的嗓音和唱法特點重新進行加工設計。這當然是必要的,只是由唱腔這樣一個局部再想開來,優秀劇目的保留并非是停滯、凝固、一成不變,藝術是流動的,劇目保留也是動態的,不僅要因人而異,還需要不斷地完善。
高水平傳承總會伴隨著新的錘煉、雕琢乃至生發和創造,傳統經典名劇正是熔鑄了一代一代人的智慧、才情而得以長久葆有生命活力。
歷史經驗證明,優秀劇目的動態性保留,不能只局限于內部的流動,還要推而廣之。好戲只有大家演,才能充分發揮其藝術效應,才能調動更多院團、藝術家的創造力,使之多姿多彩、歷久彌新。譚鑫培唱紅了《空城計》,余叔巖和“四大須生”馬、譚、楊、奚繼之各領風騷,讓這一名劇久演不衰;新中國成立后創作的《將相和》,各地爭相演出,至今留有譚富英、李少春、馬連良和裘盛戎、袁世海等多個組合的版本,各有傳唱。近年來,新涌現的優秀劇目的傳唱還不夠多,基本上是“一團一戲”的格局。傳不開、唱不活,有創作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有獎勵機制的制約,難以形成好戲群起爭演的局面。此屆巡演,也是優秀劇目的一次廣泛普及,是各地院團、藝術家的充分交流,如能對搬演優秀劇目采取更為有力的激勵舉措,將幫助好戲通過廣而演之實現更高水平的保留。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