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小子誕生在我人生最低谷”
在中宣部等三部委聯合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百部優秀影視片中,《小兵張嘎》的圖書版和電影版,成為唯一雙雙入選的作品。而“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的日記整理工作也在進行著,這個沉寂多年的老人,再次回到公眾的視野。
徐光耀13歲參加八路軍,親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他的長篇小說《平原烈火》是共和國成立后正式出版并引起巨大反響的第一部抗戰題材小說,中篇小說《小兵張嘎》更是與同名電影一起成為經典。
“這個嘎小子誕生在我人生最低谷”,甫一開始,徐光耀就直白地說,那是一段揪心難忘的歲月。
“嘎子”的誕生其實是一場悲劇的結果。1957年,徐光耀被打成“右派”。一時間,各種難聽的詞語扣在了他頭上。等待處理的日子,徐光耀被關了“禁閉”。百無聊賴下,他開始讀書度日。
一天,當徐光耀讀完了一整套莎士比亞戲劇集后,卻回想不起書中的任何內容。他嚇壞了,“我一下子就哭了,我怎么什么都記不住了?”
正當他在屋里苦悶的時候,剛滿周歲的小女兒蹣跚著朝他走來,踮著腳,比劃著抓門把手,想讓他開門。
“我心想,我這一大堆事還沒理清楚,你還來給我添亂,真討厭。”鬼使神差下,徐光耀表情猙獰地大喊了一聲:“滾蛋!”孩子嚇得轉身就跑,摔在臺階上,“哇”地哭了。
徐光耀懵了,他覺得自己簡直瘋了。
“我是不是應該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他不止一次這么想。
那時候,恰巧他剛讀過《普通心理學》。書中說,人受了巨大的刺激之后,容易產生精神分裂癥,如果自己不控制,后果不堪設想,控制之法是8個字:集中精力,轉移方向。怎么轉移方向?徐光耀決定寫文章。
“我想寫一部讓自己開心的小說,可以逗著我樂,使我精神放松。”于是,他找來一張紙,開始回憶自己經歷過和聽說過的各種“嘎人嘎事”,把它們列在單子上,然后從幼稚到成熟排列:摔跤輸了咬人、堵老鄉煙囪、棗刺扎車帶、鳥窩藏真槍……單子列完了,“嘎子”一下子從紙上立起來了。
很多讀者好奇,為什么《小兵張嘎》有兩個版本?徐光耀回憶說,由于當時身體情況很差,擔心無法寫出嚴謹的小說,就先開始寫相對輕松的劇本。隨著寫作深入,徐光耀發現自己的情況開始好轉。于是,他決定還是寫自己擅長的小說。一個月后,小說《小兵張嘎》完成。之后,他又根據小說,很快寫完了劇本,后來被拍成電影,紅遍大江南北。
《小兵張嘎》是一部少見的以輕松方式來表現抗日斗爭的電影,深受觀眾喜愛。“那時侯,嘎子迅速成為我們每個孩子的偶像,腰里別一把木頭槍被公認是最牛氣的標志。那個被俘虜的滑稽胖翻譯官更成了我們取笑同伴的最損外號,而‘嘎子頭’也一時間成為小伙伴中最流行的發型。”一位中年讀者至今記憶猶新。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