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劇《仰歐桑》:央地合作的新探索
年逾八旬的西江千戶苗寨歌師侯天祥
苗族青年男女在游方場對歌
仰歐桑(魏伽妮飾)與太陽(薛雷飾)
壯族有劉三姐,苗族有仰歐桑。如何讓仰歐桑也家喻戶曉,成為苗族代言人?8月1日,由中央民族樂團、貴州省黔東南州歌舞團聯合策劃制作的大型民族管弦樂苗族歌舞劇《仰歐桑》登陸國家大劇院。這是中央民族樂團繼《美麗新疆》和《西藏春天》之后,第三次創作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民族管弦樂、合唱、歌舞劇,也是該團踐行國家藝術院團使命,幫扶地方院團尤其是轉企改制院團在藝術創作、市場開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這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演出。”演出結束后,貴州省副省長何力興奮地說,“《仰歐桑》給我們很好的啟示,也創新了一個傳播中國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模式。”
苗族“最美麗的歌”
“仰歐桑”是苗族語言譯音,意為清水姑娘,有冰清玉潔的含義,是苗族人心中的美神。《仰歐桑》是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古代敘事長詩,描述了仰歐桑與太陽感天動地的神話愛情故事,被苗族譽為“最美麗的歌”,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項目。
歌舞劇《仰歐桑》在古歌老人——81歲的西江千戶苗寨苗族歌師侯天祥的吟唱下緩緩揭幕。潺潺的流水,繽紛的蝴蝶,苗族女神仰歐桑踏著美麗的“流水橋”,出生在清水江里。她聰慧又美麗,在游方時與天上太陽寨的太陽相識、相愛。
太陽是有名的大理師,有解除糾紛的能力,因此烏云請他去遠方斷案。臨走時,太陽與仰歐桑約定,在楓香樹上掛花帶就代表呼喚他回來。然而,烏云為了將太陽留在遠方,不僅到處制造糾紛,讓“十二冤魂”作法,遮住了仰歐桑年年掛起的花帶,還告訴太陽仰歐桑已經移情別戀。在烏云的離間下,太陽認為仰歐桑不再留戀,仰歐桑以為太陽已和遠方女成親。苦等了9年的仰歐桑萬念俱灰,回到了清水江。當太陽回來發現被烏云欺騙,發誓要將烏云燒成灰燼,然而這一場怒氣引發了苗寨大火。只有仰歐桑才能平息太陽的怒氣,于是她撲向太陽化為灰燼,以雨露拯救了萬物。
《仰歐桑》的故事情節動人、淳樸、簡單,但中央民族樂團和貴州省黔東南州歌舞團在呈現該劇時所做出的努力絲毫不簡單:苗族的節日、習俗、服飾等被原汁原味搬上舞臺,游方舞、姊妹飯舞、驅蝗舞等苗族傳統舞蹈得到完美呈現,華麗生動的舞美在展現苗寨美好風光的同時很好地和劇情契合,讓全劇視覺效果更為逼真。古歌老人貫穿全劇的演唱,不僅起到了串聯故事情節的作用,其淳厚的聲音更為全劇增添了一份厚重和神秘。
此外,《仰歐桑》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突破了傳統苗族歌舞節目單一重視表演的習慣,讓管弦樂團也成了歌舞劇的藝術主體。中央民族樂團的現場演奏讓觀眾如癡如醉,掌聲不斷。出席觀看當晚演出的貴州省黔東南州州委書記李飛躍、州長廖飛對這一創新展示苗族文化的歌舞劇贊不絕口。
創新民族文化傳播方式
“《仰歐桑》將一個古樸的苗族傳說發揚光大,展現了苗族的美麗文化。”李飛躍說。生活在黔東南的苗族人能歌善舞,他們的生活里不僅有動人的故事,也有美妙的音樂、舞蹈和絢麗的服飾。由于地處偏遠,這些美麗的苗族元素沒有太多機會走出大山。如何將豐富的苗族文化進行濃縮,將它們帶出大山向世人展示?《仰歐桑》給出了一個完美答案。
《仰歐桑》里,不但展示了黔東南州美麗的苗嶺、雷公山和清水江等自然景觀,也呈現了游方、姊妹飯、對歌等苗族日常生活。同時,華美的苗族服飾也是全劇展示的亮點:當十幾位姑娘配戴苗族經典銀飾,身穿精致刺繡花紋的傳統服裝一起在臺上跳舞時,觀眾不僅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絢麗色彩,更有對神秘苗寨的贊嘆和向往。
“劇中展現的苗族習俗,如今在黔東南的苗寨里依然可以見到,這是一場原汁原味的表演。”何力說。
據了解,為將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搬上舞臺,中央民族樂團邀請了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主任張建民、著名舞美設計專家趙曉宇等主創人員到貴州黔東南州體驗生活和采風。“用半年多的時間將并不熟悉的苗寨歌舞團帶到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創造了一個奇跡。從他們的音符和樂章中,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們是用心在演奏,清水江的水、苗嶺山的風情、苗族人的節日與習俗,仿佛置身于苗寨之中。”何力說。
《仰歐桑》在結束全球巡演后,將永久落戶于黔東南州,成為這里的一張文化名片。
“大手牽小手”的示范
事實上,歌舞劇《仰歐桑》的孵化僅僅用了9個月時間。
2012年11月,中央民族樂團在黔東南州建立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實踐基地。據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介紹,基地建成后組織藝術家下基層采風期間,黔東南州歌舞團提出,能否就當地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仰歐桑》改編成演出劇目,給予創作上的幫扶和指導。“對于這一國家級的非遺項目,應集中優質資源把它打造成一部優秀作品,讓它像云南的《阿詩瑪》、廣西的《劉三姐》一樣,成為黔東南州乃至貴州文化的代表作。”席強說。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央民族樂團產生了與黔東南州歌舞團共同策劃、重新創作《仰歐桑》的想法。“中央民族院團‘大手拉小手’幫扶我們這樣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轉制文藝院團,給我們在各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我們心存感激。”貴州黔東南州歌舞團黨委書記常海說。
對于剛剛完成轉企改制的黔東南州歌舞團來說,轉企改制雖然改活了院團,但院團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也不少。人才缺乏,項目策劃能力不夠,院團和劇目的管理也曾遇到一系列難題。此外,資金匱乏也讓院團步履維艱。
“中央民族樂團將面向市場、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帶給了黔東南州歌舞團。而中央民族樂團對民族題材的敏感度和挖掘能力,也是黔東南州歌舞團目前所不具備的。”常海說,通過此次與中央民族樂團的合作,收獲頗多,“一是我們思路發生了改變,知道了怎樣應對市場、建立長效藝術生產機制;二是借助中央民族樂團強大的人才資源和演出資源,歌舞團好似‘小舢板搭上了大航母’,行得更穩、走得更快;三是在文化資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資源整理、開發上有很大的提升,此次重新創作后的《仰歐桑》被很多業界專家評價為‘非常民族化、更加國際化’;四是為未來人才交流和藝術交流拓展了廣闊的空間。”
“國家院團的責任與使命”,這是席強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的合作初衷。他說,中央民族樂團希望通過這樣的合作讓黔東南州歌舞團在轉企改制之后能有長效的藝術機制,能夠在藝術創作、演出市場、經營管理上有良好的發展路徑,最終讓地方少數民族歌舞團在轉企改制后產生更大的活力。
未來,黔東南州歌舞團將繼續加深和中央民族樂團在人才、劇目上的交流,《仰歐桑》也將走上一條促進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結合的道路,讓苗族的《仰歐桑》變成中國的乃至世界的《仰歐桑》。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