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從書法演畫法——評李榮海的書畫藝術
紅欲燃(中國畫) 李榮海
中國歷史上對藝術的評價總是與對藝術家本人的評價連在一起的,通過作品折射出作者全部的人生價值,通過對畫外功夫的透析進入對每件作品的準確把握,所謂“功夫在畫外”既是對初學年輕人的一種啟示,更是對后人認識前人的一種深層引導。
李榮海的做人、做事和藝術能夠在當今中國書畫界廣為眾人所稱道,正是基于人們對他的經歷、修養和藝術實踐的全面審視和評價。
初識李榮海是多年前的事,當時在西安美院工作的我由于舉行美術活動,從西安來到北京,受到他的熱情接待。剛見面,簡短的寒暄之后氣氛就熱烈起來,似乎相識已久,又感相見恨晚。日子久了,從工作關系逐漸成為相知的朋友,一路走來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且越來越感到他的深沉厚實和意味深長。
李榮海從山東菏澤這片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土壤走來,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和歷史文化基礎,多年基層工作的努力和探索磨煉,使他形成了內斂而穩健的作風,總是能不緊不慢地把事情做到位,淡然中又抒寫著個性,這既表現在他的為人處世上,也表現在曹州書畫院、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的工作中,更表現在他近年在書法和繪畫方面不斷進取的實踐中。
李榮海的書法注重傳統,融古匯今,從“二王”、米芾、趙孟頫、王鐸等歷代名家當中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在他的《書法楹聯集》中,“墨中云霧追古樸,筆下豪情寫自風”一聯,集中體現了他的書法藝術創作思想。從他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草書《千字文》和近期創作的《常用行草字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書法傳統、規范、厚重,用筆穩健,追求通篇之大氣。他書法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寫自我、寫思想、寫情感。他也寫唐詩、宋詞,但更多的是寫自己的心聲、寫時代的浪花,比如他60歲時寫的一首詩:“己丑啼來人世間,夢醒方知六十年。趣談多少可笑事,老夫還是耕我田。”從墨跡中可感受到其藝術魅力,從文字間可識讀其深邃思想,難能可貴!他的書法追求中鋒用筆,結體嚴謹準確,章法跌宕多姿,線條運轉自如,對筆墨有著獨特的理解,線條靈動而不乏蒼健,若神龍遨游滄海,從而為他的花鳥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榮海的國畫創作根植于他的全面修養和書法功力,他從農村走來,對農村生活的情結,對農家深厚的情感,點燃了他不熄的藝術火花。他的花鳥畫多以農村所見為題材,高粱、玉米、大白菜均入筆端,他的筆名“耕夫”,印鑒“家在魯西黃河古道”、“耕夫草堂”,無不帶著深厚的農家情感,“耕”是他作品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勤奮耕耘是他成功的根本所在。他的作品貫穿了一條完全傳統的中國文人畫的軌跡,所選題材大致都在傳統文人畫范疇,但時時有自己生存環境中的所見所聞。書法中的布局開合直接影響了他的繪畫,書法中的用筆更是直接用于造型手段,“直從書法演畫法”,在他的畫中同樣體現出他的書法底蘊,若除去表面的濃淡干濕,筆墨核心是中鋒用筆,體現出凝重厚實的品質,進而引申入墨。而在書畫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的是他的做人、工作、性格、品德的巨大作用,這是傳統文人畫的精粹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寫意”的藝術精神之所在。他走過的藝術道路給了我們新的啟示,中國傳統的文人畫會在未來煥發青春,文人畫道路不但能行得通,而且必將影響更多的后來人。
(編輯:黃遠)
· | 草人藝術館開館展近現代名家書畫 |
· | 書畫裝裱顏色扮靚 |
· | 書畫攝影展烏海風土人情 |
· | “翰墨青州”中國書畫年會今秋舉辦 |
· | 談書畫同源同法之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