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聲音”太多成噪音
在明星“跳水”熱后,近期熒屏又布滿“好聲音”,多家衛視推出歌唱類選拔節目,一時間,遍地飛歌,亂象重重。直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面公布了對這類節目實施總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調控措施:“從現在起各上星綜合頻道在調控期內不再投入制作新的歌唱類選拔節目;尚未開播的節目將推遲播出,合理安排,避開暑期播出高峰;已開播的節目將調整播出時間,錯時安排播出,避免同類節目扎堆播出。”
縱觀當今的電視熒屏,跟風、雷同現象愈演愈烈。從抗日“神劇”到明星玩命跳水,從各色選秀發展到飆好聲音,總是一家推出,萬家跟進。而且這些歌唱類選拔節目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連煽情的方式、炒作的手段都差不多,讓人似曾相識。過猶不及,如此看下來,好聲音成了噪音,實在是敗壞了觀眾的胃口。一方面,這種熒屏亂象說明電視節目原創匱乏,或拾外國牙慧,或拾同行牙慧,沒有新意,對中國電視節目的提質毫無益處。當高度同質化的“山寨”節目充斥熒屏時,觀眾遲早會審美疲勞,會鈍化中國電視人的原創能力。另一方面是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一是節目可以此吸金,收獲大量廣告。據悉《中國好聲音》15秒廣告費用達到了驚人的115萬元,平均一集的廣告收益就達到了3000萬元,電視臺可靠此賺得盆滿缽滿。二是一些過氣歌手借此復活,特別是很多節目中的導師、評委,絕大多數已遠離歌壇一線,但經過這些選秀節目露面后,竟都奇跡般地復活,出場費再創新高。如某臺灣歌手在當地根本就沒有了市場,而在參加內地某歌唱節目后,身價在內地飆升。而那些參加選秀、希冀一舉成名的年輕選手,則大多做了人家的陪襯。殊不知全國需要的歌手屈指可數,哪里有那么多成名的機會?又有幾個能如李宇春般風光呢?
節目的同質化,“選手荒”在所難免,于是也使得選手資源被過度消費。如電視臺為爭奪選手資源互相挖角,同一選手被多家衛視爭搶,在多臺節目中輪番上陣;某些電視臺甚至弄虛作假,拉來沒有名氣的專業學生或已經“過氣”的歌手冒充“草根”,編造苦難身世煽情。這些做法,都會挫傷觀眾對歌唱類節目的信任和喜愛。有觀眾指出媒體這種扎堆播出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不理智的自殘行為,而且全民造星是對下一代的誤導,是一種畸形的生活方式。建議電視臺應多做一些有文化氣息、有傳統文化、有中國歷史傳承的節目,讓百姓在看電視的同時能學到一定的知識,提高文化品位。
近年來熒屏亂象迭起,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限娛令”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娛樂節目的數量,但總的看來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否則也不會有限制抗日“神劇”及今天“限歌令”的出臺。希望我們的電視工作者力誡浮躁,莫忘自己的責任擔當和神圣使命,摒棄過于單一、非理性的大眾文化潮流與急功近利的訴求,給觀眾制作出健康、優秀的節目,使整體社會文化生態更趨正常、健康和理性。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