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一首寫了十年的歌
李宗盛
歷數華語歌壇,像李宗盛一樣,集寫詞、作曲、演唱及音樂制作于一身并同時保持著持久創作生命力并風行幾十年的音樂人似乎不多。從李宗盛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30年來,許多歌迷聽著他的歌從懵懂中走向成熟,他的作品也“俘虜”了許多人踏上音樂道路。或許,只有“華語流行音樂教父”才有如此魅力。近幾年,李宗盛作品數量似乎越來越少。當詞、曲與音樂制作集于一身的新單曲《山丘》低調面市,人們聽到了李宗盛對人生不一樣的感悟。
聽著李宗盛的歌,從小李聽到老李,他的作品似乎都在述說一個個七彩斑斕的人生故事,例如《愛的代價》《我終于失去了你》《給自己的歌》《寂寞難耐》《凡人歌》等等。所有作品大多沒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痛徹心扉的情節故事,只有簡單直白的語言、不悲不喜的概括。在沒有華麗的修飾,沒有過度的渲染中,卻總是那么恰如其分地深入人心。正是這男人式的溫柔,留下了人們想忘也忘不掉的一首首歌。如今單曲《山丘》,還是承襲了以往的風格,用詞曲風格偏正性搭配,傳達了不一樣的深沉。
李宗盛說,《山丘》是他十年前就想好的旋律,而直到兩個月前,歌詞才最后完成。寫歌詞是他的強項,而這次,他寫了十年。按照老李的習慣,他最愛的《陰天》《夢醒時分》和《野風》都有很深的情意,也不需要太多曲折的表達。《山丘》當然也不例外,它在歌詞中沒有玩什么文字游戲,而是一如既往地用近乎口語化、散文體風格,且以不押韻的詞句、倒敘式回憶慢慢地在敘述著故事。從“無知地索求/羞恥于求救”到“咒罵人生太短/唏噓相見恨晚”,隨著青春場景的掠過,不斷地交替地重復出現“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喋喋不休/再也喚不回了溫柔”與“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時不我予的哀愁”,營造了淡淡的憂傷。對于旋律,雖然十年前就已經積淀,但是根本聽不出任何哀愁,每一個音符卻與歌詞配合得嚴絲合縫,像是依照行腔的方式構成類似說唱性一念一唱、一頓一和的風格。這種似乎不成曲調的偏正性詞曲結構,更像是一種灌輸,咬字和斷句的結點,踩著你喘氣的節奏,比起一般歌曲恒定的段落、切割好的幾何形狀,更能讓人跟著思考。可以看出,老李是在有意地追尋返璞歸真的直白,一切細節條縷畢現,一切疑問通透明白,從而特意弱化音樂對歌詞情感的美飾。展現出男人寬廣苦澀如同大海的溫柔,或許,沒有經歷過潮起潮落的人很難懂。
李宗盛自公開發表第一首歌的1983年到今年,恰好是30周年。“三十而立”是中國人一生中的重要節點,凡是站在一個重要節點上,回望過往、檢視昨日是人之常情。對于李宗盛的人生來說,這30年高潮迭起,伴隨著整個華語樂壇的“大哥”名號,似乎婚姻也跟事業的高潮低落相伴而來,二次結婚,二次離婚。再是“縱貫線”的集結,從躍升至華語一線“天團”位置,兩年后又解散。在經歷過這樣的人生歷練后,他創作了十年的《山丘》正是對過往的回顧與緬懷。作品中,“多少次我們無醉不歡”,我們聽到了“咒罵人生太短/唏噓相見恨晚”,看見了“讓女人把妝哭花了/也不管”,在不斷地在“無知地索求/羞恥于求救/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然而,當“越過山丘”的時候,“才發現無人等候/喋喋不休/再也喚不回溫柔”。這些與其說是老李經歷過的人生場景,還不如說是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的相似經歷。在“越過山丘”后,恍然間,留下的只能是一串串低沉的感傷與對過去的回顧,試圖去尋找遺失的美好。
“想說卻還沒說的/還很多/攢著是因為想寫成歌/讓人輕輕地唱著/淡淡地記著/就算終于忘了/也值了”。滾石的金字招牌磨出了銹跡,淑樺杳無音訊,Sandy和大哥分手,曾經的滾石女將們,散的散、退的退,有些身影直到滾石30周年的時候才再次見到。面對過往,或許真的也只能這樣做。其實,雖然我們許多人的人生經歷有太多的差異,但是性質卻有著太多的相似,都會產生相似的心理觸動,這是對逝去歲月與青春的一份特殊的心理祭奠。不管你怎么吶喊與呼喚,過往就是過往,僅能留下的是你每次在不斷努力地拂去塵封的記憶時,才能重溫往日那一絲情愫,隨著歲月的流逝,還是最終在心海里沉淀。
不管處于逝去青春的人還是正處于青春的人,在用心趕路的時候也別忘了身邊的風景,不要“還未如愿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也不要等到“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