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自身的使命和操守——讀《文藝批評的理論反思》
在中國當代文藝界,與文藝創作的日趨繁榮相比,文藝理論的發展不但較為沉寂,而且相對滯后。造成我國當代文藝理論發展滯后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界不少理論分歧長期得不到解決;二是中青年文藝理論人才出現了嚴重斷檔。因此,大力推進當代文藝理論建設刻不容緩。熊元義認為,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的發展既不可能是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也不能以引進代替創造。而是在科學地解決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實踐以及中國當代文藝發展的矛盾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20多年來,熊元義在深入地批判虛無存在觀和粗鄙存在觀的過程中形成了科學存在觀的文藝批評體系。這種科學存在觀充分肯定文藝的批判精神與構建精神的辯證統一,提倡中國作家要直面現實,感受基層,超越局限,精神尋根,堅決反對有些作家遠離基層,浮在上面,迎合需要,精神背叛。
文藝批評有著自身的使命和操守,它以揭示和反映藝術規律從而促進文藝發展為己任,以真善美為判斷是非、衡量優劣的準繩。如果沒有深入而健康的文藝批評,就沒有文藝理論的科學發展。針對一些有識之士指出我國當代文藝批評界有文藝批評而沒有文藝理論的現象,作者在書中對當代文藝批評進行了梳理。并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當代文藝批評發展的瓶頸就是文藝理論的貧乏。當代文藝評論界輕視理論的傾向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當代文藝學的健康發展。由于文藝批評和文藝理論的分道揚鑣,在當代文藝多樣化發展的歷史環境中,文藝批評如果完全跟著感覺走,就不可能正確地判斷文藝作品的好壞和高下,甚至有可能在為不同價值取向的文藝作品捧場中迷失自我。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當代文藝理論建設固然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但當代文藝批評發展的薄弱環節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針對中青年文藝理論人才的斷檔危機,熊元義呼吁中青年文藝批評家要有追求真理的大無畏勇氣,敢于突破、敢于批評。這樣,優秀文藝批評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樣才能起到積極地引領作用,才不會淹沒在眾聲喧嘩中。同時,文藝批評家還要具備美學理論修養,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審美感悟,且不斷在理論和求真中磨礪,才能避免在中國當代社會發展觀上是非不分,盲目跟風,才能自覺抵制文藝批評的主觀主義傾向,才能固守文學批評的高地。這既有力地批駁了當代所謂反本質主義的思想傾向,也有助于突破當代文藝批評發展的瓶頸。
在世界文藝批評史上,科學的文藝批評都是站在整個歷史運動的前列發現和把握進步文藝并積極肯定這種進步文藝的。同樣,熊元義寫道,在中國當代,文藝批評不但需要站在整個歷史運動的前列積極發現和把握進步文藝并積極肯定這種進步文藝,而且需要堅決抵制和批判一些異質文藝的勇氣,不斷追求歷史進步和道德進步的統一,積極反映人民主動創造歷史的過程。熊元義敏銳地發現我國當代文化的發展正從以模仿挪移為主的趕超階段逐漸轉向以創新和創造為主的創造階段。在這種歷史轉型階段,提出重鑄開拓疆土的民族魂的價值取向,積極倡導重塑開放奮進的民族精神,對促進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轉變是相當及時的,他的這種批評反思和理論堅守是值得提倡的。
(編輯:黃遠)
· | 文藝批評緣何變成文藝表揚 |
· | 文藝批評“集體失語” 當下文藝批評缺什么? |
· | 文藝批評:耕耘在果實與雜草交迭的田野里 |
· | 文藝批評如何更有力有效 |
· | 客觀評估,直面問題,敢于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