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古典美回味無窮
《董生與李氏》劇照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近日攜經典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來到古城西安演出,上千名觀眾陶醉其中。在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獲獎作品全國巡演中,該劇所到之處經常掀起搶票潮。
梨園戲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并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2005年,梨園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文辭清雅、曲樂優美、唱腔獨特、表演細膩,被稱為雅俗共賞的戲種。《董生與李氏》是梨園戲中的精品,曾在2003—2004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中被評委評為滿分作品。
《董生與李氏》改編自短篇小說《烏鴉》,講述的是富人彭員外臨終前,請董生負責監視寡妻李氏,不許她移情再嫁,董生卻逐漸與李氏發生私情的故事。整場戲只有五幕,演員僅有八個,主角不過兩人,道具簡單到甚至臺前連一張椅子也沒有,舞美簡潔,主配角的服裝也簡約精致。整場戲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宋明市井氣息,富于傳奇色彩。酸腐十足的董生、美麗動人的李氏、不仁不智的彭員外,劇中人物鮮活生動,語言詼諧幽默。有戲劇評論家曾這樣評價說:“《董生與李氏》充分彰顯了中國古典美學精神,劇本深蘊古典文學韻味,更兼具梨園戲傳統表演手段的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據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曾靜萍介紹,梨園戲原有600多個劇目,劇團已將300多個劇目重新搬上舞臺。為了讓珍貴的傳統劇目不斷代,劇團還自創了一套搶救性保護辦法,即所有演員不論退休或在職,每年至少將一部僅存劇本和音樂的劇目重新按照梨園戲的程式編排出來,讓故紙堆中的“遺跡”重新活在舞臺上。這項規定還被當做演員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完成就會被降級。目前,有五代梨園戲演員活躍在舞臺上。
在此輪全國巡演的行程中,《董生與李氏》不僅在各大城市的劇場演出,還專門安排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專場演出。近年來,隨著該劇持續走進校園,其在年輕觀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
(編輯:單鳴)
· | 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的啟示 |
· | 中國古典舞劇《粉墨春 |
· | 戲曲“活化石” 靠什么“活”下去 |
· | 福建四劇目沖刺第十四屆文華獎 |
· | 福建省曲藝家“歡笑進軍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