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一起來做“啄木鳥”
盡管影響力大不如前,如今的微博仍具備制造新聞熱點的能力:前不久,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jù)法中心主任易延友,在微博中拋出“強奸陪酒女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的論調(diào),迅速遭輿論痛批。面對社會各界一邊倒的批評,易延友最終刪除了相關微博,并就不當言論公開致歉。輿論聲浪平息之后再看此事,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知識分子應該如何替公共“代言”?
易延友副教授的荒誕言論,與他作為知識分子的身份極不相符。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的官方微博,第一時間對易延友的言論進行批駁;在央視《新聞1+1》節(jié)目中,主持人白巖松則認為易延友“違法常識、突破底線、冒犯公眾”。事實上,近幾年很多所謂知識分子的“奇談怪論”,都可以用這12個字進行概括。
略舉幾例:北京大學孫姓教授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老上訪專業(yè)戶至少99%以上精神有問題”;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某某曾用3句粗口拒絕記者采訪,引得微博網(wǎng)友一片嘩然;從“買房就是愛國”到“應大幅提高農(nóng)藥化肥價格讓農(nóng)民用不起”,從“農(nóng)民孩子最好不要上大學”到“40歲掙不到4000萬就別來見我”……這些出自知識分子之口的奇葩言論,每一句都讓人大跌眼鏡。
在我們國家,公眾對知識分子普遍抱有較高的期待。究其因在于,民眾對整個社會的道德期望,很大程度上被賦予到了知識分子身上。他們經(jīng)常被當作社會行為的示范,被視為社會教化的標桿,也被看作是社會啟蒙的主力。人們期待他們以專業(yè)學識深化公眾對外在世界的認識,期待他們能在公共事件中發(fā)出獨立的聲音,期待他們能在公共討論中為自己“代言”。
近年,一些知識分子讓這個曾經(jīng)光鮮的身份蒙塵。去年,有媒體開展的一項關于知識分子群體的調(diào)查顯示,公眾對知識分子群體不滿意的地方,排前三的分別是學術浮躁和急功近利、作風腐敗和趨炎附勢、脫離群眾和不接地氣。
正是一些罔顧形象的知識分子,毀壞了知識界的聲譽,而魚龍混雜的知識界,反過來又制造了越來越多的“易延友”。有的人說一些明顯違反常識的話,在公共討論中沒有秉持理性和客觀的原則;有的人還會為蠅頭微利而言不由衷。這些人連為自己發(fā)聲的獨立品格都已逐漸喪失,更遑論為公共“代言”,他們蛻變成自己曾經(jīng)批判的那種人。
白巖松在節(jié)目中說,知識分子應像啄木鳥一樣,通過找出樹上的蟲子來維護整個森林的健康,而不是像喜鵲那樣天天說一些好聽卻對森林健康無益的話。“不管生活在什么樣的時代里,知識分子都不應被利益所綁架,他們要對現(xiàn)實提建設性的意見,永遠做一個正方向的推動者。”白巖松的這番話,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因為目前的現(xiàn)實確實是“喜鵲型知識分子”太多,而“啄木鳥型知識分子”太少。
在輿論多元的時代,知識分子的公共言說顯得尤為重要。不過,要讓知識分子敢于為公共“代言”,既需要他們能秉持正確的自我認知,也需要全社會為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最起碼的一點,就是要讓高校、科研機構、文化團體等知識分子的組織,少受權力和財富的干擾。
(編輯:蘇銳)
· | 知識分子與文化先覺 |
· | 《海淀之北》直面知識分子弱點 |
· | 光明日報社概況 |
· | 馮驥才文化自覺思想的構成和意義 |
· | 嚴歌苓新作寫知識分子對自由的徹悟 用電腦完成 |